第二百八十八章民之所求为地位(3/5)

“贫民日思夜想,所求不过为一顿饱饭,其大多无地,为富农乡绅之奴,所求亦不过些许之食,仅得苟活。

而富农则不然,其自有田地,劳作所得,足以一家之食,其所思所想,皆为多田多粮,得以食肉而多衣。

直达乡绅之流,已无需劳作,亦无需愁吃穿用度,其所求,乃其家族子弟得以进私塾,得其学,求其位。

故,颍达认为,天下之民,首求存活,再求温饱,再求位高,则若是天下之民,有朝一日皆无需再求吃饱穿暖,则皆为乡绅之流,可使天下之民皆学礼仪道德,以礼仪规其行,以道德感其心,若有佼佼者,则可入朝为官,以位高诱之,自此以往,天下英才必将源源不绝。”

这就是孔颖达的答案。

并没有引经据典,但是却同样符合儒学之道。

因为他所讲述的,其实就是将如今时代之中,普通的百姓从贫穷到富足之后的变化,延伸到了天下百姓,认为如果天下之民都成为了乡绅,就可以让所有的百姓都接受礼仪道德的教导,用这个来规范他们的行动,感化他们的内心,并且以做官来诱惑百姓努力学习。

说白了。

还是强调儒学的“礼治和德治”主义。

沈逸听完后,暗自点头。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倒是符合现代化的模式,既然每个人都能吃饱饭,那就让每个人都学习,然后用这种教育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和内心,也让其中的佼佼者得到的更高的社会地位。

虽然实际情况不会有这么简单,但大致的方向,的确是这样。

沈逸倒有些好奇,丁香会怎么回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