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第55章(1/2)
黛玉每日数着日子等父亲进京,终于扬州来信:一切已交割明白,元宵节后便启程进京。
这时贾府上下才知道,林家姑老爷竟升了京官,掌管都察院!
这个消息仿若一枚投入静水的石子,一石惊起千层浪。
贾母差人叫了黛玉过去,一番探问,黛玉只捡着能说的尽数告知。
贾母听了,半晌不语,而后拉着黛玉的手不住摩挲:“你个小没良心的,你爹爹回来,你也该家去了吧?”
黛玉老实点头,见老太太满面失落,心中也有不舍,坐过去趴在她肩上,道:“外祖母放心,咱们如今离得近,你想我了便叫我过来……等明儿父亲安顿好,我还要接外祖母去我们家小住呢!”
贾母纵是满心不愿,也不能拦着不许人家父女团聚,况且黛玉自小便已在她膝下承欢,眼看到了将笄之年,也是该放她回家去了。
因此拿着帕子擦了擦眼泪,道:“那可说好了,你不许哄我!”
黛玉也红了眼圈,仍忍着眼泪不依:“外祖母这般说,好像我总哄你似的!”
贾母笑着搂住她,左右晃了晃:“是我说错了,玉儿最孝顺的,怎么会哄我呢。”
过了一会子,复又道:“你在这里这些年,也受了些委屈,别怪外祖母,啊。”
黛玉仰头,道:“外祖母,我如今大了,本该孝敬您的,可还总叫您护着,我怎么能怪您呢!”
贾母便喃喃道:“那就好,那就好。”
黛玉踌躇半晌,终是没说吴安的事。
凌珺一直在调查吴安和王夫人,已经有了眉目。
黛玉心里相信贾母同那些事无关,事实也如此,便不愿说出来徒惹生气惊惧。
这一年,老太太越发见老,也没了心气同王夫人斗什么,只还放不下宝玉,不然早彻底放手享清福了,横竖什么都少不了她老人家的。
太阳底下无新事,贾母活了一辈子,什么富贵fēng • bō没经过,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家中一切都看在眼里,愁在心里,可如今贾政外放,贾赦又一向认为她偏心,以致这个家里竟只有王熙凤还算听从,其余皆各有想法,俱是面上恭敬,底下各行其是罢了。
幸好老太太心思开阔,又因确实到了年纪,索性撒开手,像她自己说的:吃得动的嚼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大家玩笑一回就完了。
形势不由人,人却总要想法子叫自己适应形势,如此才能开怀些。
黛玉自然不肯再添烦恼,所以不曾提起。
-
林如海高升,几家欢喜几家愁,不需细说,只黛玉敏感,觉得不论自己走到哪里,大家都比从前客气许多。
一时好笑,同正捞那几条锦鲤玩的小猫道:“这般看来,皇家封的县主,竟不如爹爹的女儿好使。”
凌珺闻言,鱼也不捞了,看看左右无人,便抬起湿乎乎的前爪搭在她手上,认真道:“荣亲王妃比你爹爹的女儿更好使,你要不要试试?”
他顶着一张可爱的小猫脸如此认真,黛玉忍俊不禁,故作嫌弃的拍开他的爪子,撂下一句:“捞你的鱼吧!”
说着,用帕子擦着手起身走开。
凌珺哪里还捞鱼,跟着她想说话,却见圆月等迎头过来,只得咽下,贴着她步子,撒下一路“喵喵喵”。
日子就这般过着,须臾到了元宵这日。
往年每逢佳节,黛玉都要进宫的,倒许久不曾在贾府过了。
今年因甄太妃身上不好,太上皇也提不起兴致,宫中不好大办,只挂了灯,各自在自己宫里吃碗元宵便罢了。
黛玉一早进宫请了安,领了赏,便由凌珺送回荣国府。
夜色渐浓,中心街两侧早挂满各色花灯,人们吃了晚饭,三五成群相约出来闲逛看灯,大人身侧缀着孩童举着糖葫芦跑来跑去,热闹极了。
黛玉掀起帘子一角,悄悄往外头看,又想起去年同凌珺逛到罢市时的开心。
忽然一张脸凑过来,道:“逛一会儿再回去?”
黛玉虽面色向往,却犹豫半晌,终是摇摇头:“回去吧,外祖母说等我回来才开宴,不好叫等着。”
凌珺便直起身,脊背挺直坐在马上,看起来比她还失望。
黛玉抿唇轻笑,放下帘子。
凌珺耳朵一动,回头看,就见车帘飘荡,挡住了那抹倩影。
他回头,有些垂头丧气的走了一段,忽然眼睛一亮,翻身下马,往路边一个小贩跑去。
黛玉正疑惑为何突然停下,忽的帘子掀开,两串晶莹透亮的糖葫芦伸进来。
她露出一个笑,歪着头去看,却不接,只用手指戳了戳那拿着糖葫芦的手。
那手躲了躲,又停住,稳稳的擎着。
黛玉便挑了一支,而后将那只手并剩下的糖葫芦推出去。
凌珺看看摇晃车帘,又看看手中糖葫芦,笑眯眯的舔了一口脆脆甜甜的糖壳,随即咬下一个,“喀嚓”咬碎晶莹剔透的糖外壳,接着被山楂酸的忍不住皱起了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