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内讧(3/5)
另外,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崇祯皇帝连战连捷,此时的威望已经深入人心,因此,洪承畴内心稍微犹豫了一会之后,就压根没有反对。
于是,全民兵役制也在关宁一线开始实施。
忙完了这些,崇祯皇帝准备班师回京之前,原本被掠来辽东的百姓,他们的意愿也统计出来,递到了御前。
两万多百姓中,选择留在辽东的,竟然达到了一万余人。原因在这份统计中也有注明,他们大多数人都是被建虏掠来之时,整个家乡,甚至连同周边的庄堡都没了。而他们的七姑八大姨什么的,往往都是在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因此,可以说,他们在关内就没什么亲人了。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关内也没什么粮田,都是佃户来的。对于土地的渴望,只要是大明百姓,那自然是不用说的。因此,留在关外,能得双倍的粮田和钱财的奖励,对他们来说,是有足够的诱惑。
对此,统计的官吏有问过,说辽东贫瘠,就算是双倍的粮田,也抵不过关内吧,为何想不开,还是要留在关外?
对此,那些百姓却并不认同,经历过辽河平原的开荒种田之后,他们已经认识到,之所以说辽东贫瘠,那只是建虏不会伺候而已。他们相信,只要他们辛勤劳作,辽东这边的粮食收获,绝对不会少。
这一点,崇祯皇帝算是最清楚了。在后世,东北就是大粮仓。几个平原上所产出的粮食,乃是全国最多的。在这个时代,虽然因为气候、种子、农耕技术等等原因,达不到后世产量那么多。可不管怎么样,在这个时代横向比较,只要用心下去,相信收获也是不会少的。
总而言之一句话,辽东其实是块宝地,有耕田,有矿山,有油田,就只缺认识这些的人,缺辛勤的百姓来当他们的主人了。
想明白了这点,崇祯皇帝便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而后,就带着依旧要回关内的其他百姓,一起班师回京。
在启程的时候,他就把统计出来的这些百姓情况,先一步快马送入关内,让地方官去寻找他们的亲人,告诉他们这个喜讯,让他们到京师迎接解救回来的亲人。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