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 章 谁也别想动他(1/2)
如果说楚时经历了社死的一天,那么同一天,仇杨是肿着脸过的。
各种目光的洗礼,在宁无渊将他叫进书房后结束。
仇杨如蒙大赦,冲刺小跑进了书房。
宁无渊示意他关上,而后开门见山道:
“我需要你去帮我办两件事。”
“第一件,踏出这间房后,你便去盯着商会那边的动静,尤其注意,有无人向京中传递消息。”
仇杨一凛,往京中传消息,那自然是传给太子。
事关太子,那都不是小事。
“第二件事,等明日我同此地商会成员商谈结束后,你跟在钱坤身后,伺机给他点教训。”
钱坤就是绑了楚时的商人。
说这话的时候,宁无渊骨节分明的长指轻轻的敲击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他面色波澜不惊,可平静的表面下,说起“教训”二字却透着沁人的狠厉。
“倘若发现有人往京中传递消息,可需我拦截下来?”仇杨问道。
“不用。”宁无渊嘴角噙着一抹冷笑,“早日让他知晓我是如何破了的局,他便多一日惶恐,岂不快哉?”
宁无渊分明是笑着的,但那笑意却分毫也没到达眼底。“他”自是指的太子。
能忍常人之不能忍,该出手时又从不拖泥带水。
仇杨心惊过后便是折服,还好,这是他追随之人,不是他的敌人。
他领命而去,当即监视起商会的动向。
第二日。
午膳时辰尚未到,商会众人便集结起来,浩浩汤汤的往县衙方向而来。
宁无渊同往常一样,在处理政事,而楚时也未闲着,一大早便命厨房准备了大席。
厨子们满腹疑惑,可等商会的人来了方才发现,这人数居然将将好。
楚时并不是未卜先知,他只不过是对自己和宁无渊的计划有信心罢了。
昨日为了拖住钱坤临时编了个理由,但回来的路上却被他真的想到了个办法。
钱坤之所以闹,原因只有一个,便是银子。
谁也不愿平白无故的往外掏银子。
赈灾之初这么做,这些商贾尚能捞到个良商的好名声。
可眼下这么做,百姓们心里感的是宁无渊的恩。
他们掏了钱,半点好处没捞着,自是十分不甘愿。
马克思爷爷说过,资本家是没有祖国的。
楚时深以为然。
虽然古往今来爱国商人比比皆是,但一心钻进钱眼里,如钱坤这般丝毫不顾及民生的也大有人在。
面对这种窘境,百姓定然是要救的,那就只能朝廷从中斡旋,找出个对双方都有利的方法来。
楚时的办法也很简单,给这些商人让利。
大齐的皇帝,宁无渊的爹,并不是个完全昏庸无愧的皇帝。
接连受到战乱迫害的地区,百姓赋税都有减免。商人则不然,赋税比起一般百姓要重上许多。
楚时建议,按照商人的捐款数量,在接下来的五年之内,按照比例不同,给予赋税减免。
楚时算过了,只要捐款数量达到一定值,那朝廷亦能盈利。
这笔钱能被用来兴建许多利民的工程,提高农田产量,预防灾害等,来年能收到的税自会更多。
如此便形成了良性循环。商人和朝廷哪边都不吃亏。
楚时说的时候,宁无渊听的格外认真。
他沉吟片刻,亦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法子。
这种模式一旦获得成功,便等于是将了太子一军,还能将这些富商收为己用。
结果也并未出两人所料。
钱坤将消息带回去后,这些商贾们便打了一夜算盘。
起初的疑虑也在算清楚之后烟消云散。
楚时这次没坑他们,只要跟着宁无渊这么干,他们也确实有好处。
况且城中受灾,除了米商能哄抬物价获取暴利之外,那些卖布料的,开秦楼楚馆的商人,生意都跟着锐减。
能有个太平盛世,谁又愿在乱世苟活呢?
一顿饭的时间,合作就被定了下来。
酒足饭饱,楚时站在门口冲着商贾们挥手,目送着众人出了门。
人一走,楚时就累瘫下了。
这世上有一种累,叫做心累,社交什么的,就是心累的巅峰。
楚时摸摸索索的爬上了床,来了个吃饱就睡。
钱坤却半点没觉得心累。
相反,他只要一想到,开篇是他楚时准备暗中教训一番,结果却是皇子主动对他示弱,他心里就乐翻了天。
如今整个津县商会因着他带回去的好消息,对待他都比平日里尊敬了三分。
钱坤心情好,腆着大肚子的腰杆都比往常直了三分。
趁着兴头,他准备去香楼听个曲儿,和美人谈谈天喝喝酒,来个醉卧美人膝。
从县衙出来,又在商会聊了许久。是以钱坤去往香楼时已值日暮。
天色将暗未暗,大多数人此时都在家中用膳,路上行人并不多。
钱坤晃晃悠悠的途径一条小道,斜里蓦地伸出一条精瘦的胳膊,他尚未来得及发出呼救,就被人捂着嘴拖进了巷子深处。
入了夏的夜,冷是丁点儿不冷的。
钱坤被剥光了衣服塞进一个倒立的大竹筐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