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 士为知己者死(3/5)
他到了扬州之后,立刻先去见了扬州地方卫所,用威逼利诱的手段让卫所直接听命于他,这一点,从他分了将近一百万两给地方卫所就能看出来。
当然,王德化的清单中,就列明了这项开支的意义。说不调动军队,就凭他带去的东厂番役,不足以快速抄家十大盐商。
随后,其实压根就没有调查什么,就按照扬州最富的十大大盐商名单直接抄家。罪名在抄家的时候再找,无非是一下常见的罪名,比如贩卖私盐,住宅、衣裳、出行等等逾制,蓄奴养私兵图谋造反等等。
崇祯皇帝看他们的样子,便接着说道:“朕今日召集诸卿,便是和扬州之事有关。朕这里有王大伴的奏报,卿等看看。”
王德化之前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当然清楚朝堂上会有什么事情。因此,他很体贴地在上奏报的时候,是分开写的。其中有一份奏章,就是给朝堂上官员看的。
崇祯皇帝让他们看的,就是这份奏章。
看着底下群臣在传阅奏章,崇祯皇帝也不等他们都看完,便直接问道:“王大伴所言这些,卿等以为不实?”
地方上到底怎么样,如果皇帝可能会被蒙在鼓里的话,对于几十年宦海浮沉的这些人来说,其实是心知肚明的。
大盐商要是只卖官盐的话,根本不可能那么富。
至于逾制的问题,在这个年代,几乎所有人都逾制,更不用说有钱人了。
蓄奴这个问题,朝廷是有法制约束的,但是,几乎就和逾制一样,同样是一张废纸,几乎没有人在意。不过蓄奴养为私兵,却基本不大可能,也就是家奴用来摆场面,使唤用,而非造反。
就这些罪名,平时所有人都不在意,因为大家都这么干。可如今,要是较真的话,那些大盐商判为谋逆,诛九族都是可以的。
王德化老奸巨猾,直接就用了这些罪名上奏,也是有原因的。朝廷上要查,一查一个准。
贺逢圣等人,收到江南奏报之后,只是那么一看,便大概知道是什么原因了。那王德化肯定是奉了皇帝的旨意,才会这么干的。
要不然,王德化这个东厂提督,可从来没有去过江南的。突然跑去,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