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穆公传》(4000)(4/5)
吴良又轻轻晃动了一下,置于连弩上部的长方形木匣中果然传出了一些金属与木匣碰撞的响动,这里面装的就是那种“长针”造型的特制弩箭。
这玩意儿造型小巧,一个人就可以轻易操作,功用有些类似于后世“半自动shǒu • qiāng”。
不过这些“长针”造型的特制弩箭因为尾部没有箭羽,射出去之后很容易在空中翻转,以至于准度与射程还比较有限。
再加上制造工序十分繁琐,没有办法大批量生产。
因此。
这种水平的“连发弩”肯定是不能像普通的弓箭一般投入到大型战争之中使用的,最多也就在小规模短兵相接的情况下短暂压制或是偷袭敌人。
而且后世考古界分析,这样的“连发弩”最初制造出来的用途,其实主要是为了给王公贵族防身之用。
也是因此,“连发弩”的体型才会设计的这么小。
这样藏在古人比较宽大的袍子里面才更不容易被发现,能够起到偷袭的效果,类似于武侠小说中经常提到的“袖箭”。
而有了吴良的这个发现,无疑又刷新了一次天朝考古记录。
因为随着“战国连发弩”的出土,后世考古界普遍认为这种半自动连发弩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但现在吴良可以很自豪、很负责任的说:这事还要再往前倒上几百年,一直到更早的春秋时期,因为据《齐史》记载,丘穆公墓迁移正是春秋时期发生的事!
另外。
吴良现在更有理由推测,诸葛亮的“诸葛连弩”一定就是源于这种“连发弩”!
而且诸葛亮肯定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良与创新,使得“诸葛连弩”拥有了更大的射程与更好的精准度,否则便断然不可能组成大名鼎鼎的“元戎军”投入到大规模战争中。
所以改良的事,还是要交给诸葛亮来做。
不过发现了这个“连发弩”,吴良也是终于少了一层顾虑。
此前他还担心墓中存在与此有关的机关,可能威胁到他们的人身安全,现在看来实在是大可不必,不论是这个“连发弩”还是那些长弓的弓弦都已经严重的腐坏,墓中便真是使用“连发弩”设置了一些机关,肯定也早已失去了功效。
“连弩?”
听到吴良的话,众人仅凭发音还没有办法立刻反应出来这两个字的具体意思的时候,诸葛亮已经眼巴巴的凑了上来,一脸好奇的问道,“有才哥哥,你是说这就是《墨子》中曾记载过的连发弓弩?”
《墨子》是最早出现“连弩”这两个字的文献。
不过“墨子”也是战国时期的人,依旧比丘穆公墓迁移的时间晚了几百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