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第一骑士 (8000,求月票)(2/4)
而少女侧过头,她看了苏昼一眼,然后微微点头:“你很敏锐,的确如此。”
“我并不是上一纪元的造物,而是更古老的时代,诸神都还存在的时代,就被创造出来的生命。”
“我是诸神的直系继承者之一,‘妖精文明’的创造物,是他们为了应对黄昏之龙,以及‘圣日熄灭’这一最终劫难,尝试的诸多方法之一。”
这一消息的确出乎预料。
无论是苏昼还是燧光都微微一怔,然后神情肃然了起来。
初耀遗迹的壁画上,绘有诸神迎战黄昏之龙的场景,但是却没有表现出圣日熄灭的要素。
除此之外,除却苏昼外,也没人相信神树和诸神真正存在过——他们认为那大概是远古时代英雄们对抗黄昏之龙的场景被神话过的结果。
“诸神将黄昏之龙封印,化作‘封印之月’后,圣日就开始逐渐黯淡,除此之外,那个时代的事情我并不清楚。”
诸神的结局,拂晓也并不知晓,她虽然是妖精文明的造物,但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中度过,并没有真正地在妖精文明中生活过。
几乎死伤殆尽的诸神大多消失,诸族文明被迫联手应对这突如其来的末日,妖精文明便是其中最为热心的一支。
因为妖精是纯能量的生命,面对的确正在逐渐熄灭的圣日,还有在魔月侵染下逐渐污浊的源能,他们的存在根基都开始溃散。
在其他种族因为寒冷灭绝前,他们就要因为源能消散而亡族。
为了解决这一情况,他们模拟人类的肉体,然后尝试将纯能量的妖精融入肉体内。
这很困难,但最终还是成功了,拂晓就是那个时代的造物。
有了肉体,对源能的亲和性就大大降低,但是对污浊源能的抗性也提升,妖精们忧虑他们的造物和全新的后代是否能继承他们的技术和文明,但时间不等人,圣日熄灭即将到来,他们要做出最终的选择。
“我就是在那时第一次被封存,再次出来时是被翼人从远古遗迹中发掘出来的。”
平静地摇了摇头,拂晓的语气无悲无喜:“那是妖精文明毁灭后的三万一千年后,一个新纪元,圣日又开始熄灭了,人类,翼人和魔鬼打了万年的战争,但面对世界末日这一现实,他们还是联手,尝试对抗这第二次降临的末日。”
“我作为继承了一部分妖精文明技术的古老存在,和一部分同样被发掘出来的上纪元遗族,配合他们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创造了更新一批更优化,对源能抗性更强的种族。”
“说实话,我还是没有离开过实验室——我倒是并不在意。总之,第二次圣日熄灭前,我再次被送入静滞场,作为‘守望者’而存在。”
“紧接着便是第三次圣日熄灭,又一个新纪元……也就是你们之前的那一纪元的文明。”
“因为众多遗迹中传承的造物,他们的技术颇为发达,甚至摸到了诸神的领域,可是留给他们的时间更短——三万一千年,两万五千年,一万七千年,等到了你们这一代,第四次圣日熄灭,居然就只剩下八千年了。”
“虽然技术在传承,文明在发展,一代胜过一代,可圣日维持光芒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话至此处,半妖精环视在场的众人,她的眼眸就像是镜子那样平静,倒映所有人的表情:“而这一次,埃安大陆文明居然还没有上一次文明先进,情况很糟糕。”
“不过,你们的源能利用技术却很强大,甚至能创造出以纯粹的源能和机械就寄托思维的钢铁躯体……这倒是一种全新的思路。”
她夸奖了一句:“我看见了你们的战斗,这是和诸神相近的道路,或许可以另辟蹊径。”
拂晓揭露的信息和真相,出乎苏昼和燧光的预料之外。
这位半妖精,居然是度过了数次纪元终结,一次又一次在静滞场中穿过漫长岁月的存在!
而圣日一次又一次熄灭这一事实,更是令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禁皱眉。
燧光喃喃道:
说到这里,他不禁苦笑:
“先民……你到还真的算是先民,这都是几个纪元之前的了。”
苏昼感慨了一句,然后便好奇道:“冒昧地问一句,不算在静滞场的时间,你有意识地生活的时间一共有多少年?”
“四百一十七年,对于半妖精来说还很年轻,而且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在实验室内度过。”
拂晓的面色平静,即便一侧的伽沙震惊地和洛亚窃窃私语‘不是姐姐,是奶奶!’‘奶奶也活不了四百多年呀!’这样的话也是如此。
她不避讳这个:“每次我苏醒,都要面临圣日熄灭,不过倒也不奇怪,文明想要发展到可以找到研究所的地步,也要那么几千年上万年的发展——原始人可没办法挖开山体,将我唤醒。”
时至如今,拂晓对现在埃安大陆文明的情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情况不算太坏,至少你们的文明已经注意到了圣日的异变,并且正在筹划应对。”
如此说道,半妖精干脆地转过身,她越过苏昼和燧光,朝着遗迹的深处漂浮而去:“这样我也可以像是帮助前几个文明那样,帮助你们。”
“跟上来吧,我们去研究所的最深处,我要重新启动它。”
“为什么要帮助我们?”
苏昼起身迈步,招呼着伽沙和洛亚一齐跟上,燧光自然也同样起步。
但他还是习惯性地质疑了这么一句。
拂晓停止了飞行,金属的蝶翼微微颤动。
很少有感情流露的半妖精转过头,她看向苏昼,认真地回答:“因为这是我被创造出来,存在于世的意义。”
“因为我也想活着。”
在拂晓的带领下,苏昼一行人走向初耀遗迹的最深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