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治国方针(2/3)
夜色降临之后,刘洵身旁的小黄门都退出了寝宫,偌大的寝宫之内只剩下刘洵自己一人。
此时,刘洵终于能够静下心来,思考执掌大汉政权的事情。
刘洵明白,如今自己还没有能力扳倒霍光,距离自己真正执掌大汉帝国的时机还早得很。但是刘洵始终信奉一点,那就是完事都要及早做准备,绝不可仓促而上!
所以,刘洵此时便开始对大汉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进行思考。
此时的大汉正处于全面上升期,不管是政治制度还是军事实力,都处于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增强的状态。
不过对于刘洵来说,大汉帝国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如,此时大汉帝国的政治制度有着非常严重的隐患!
朝廷上下太过依赖于门阀士族,从长安朝堂到各郡国,几乎绝大部分的官员都出身各地门阀士族,这样一来大汉帝国的国策就不可避免的会向门阀士族倾斜,久而久之整个国家就会被门阀士族所把持!
而历史上西汉被王莽篡夺,就是这个原因,整个国家的政权都被强大的门阀士族蚕食干净,以至于亡国!
再有一点,就是此时大汉帝国的基层统治力量几乎全部依靠着乡里自治,同时佐以豪强来稳定地方。
这样的基层结构更为可怕,会让整个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大削弱!
如果国家强盛、朝中有强悍的皇帝或者大臣坐镇,那一切都还能够正常运转。
一旦朝廷的运转出现问题,那盘踞在各地的豪强便会有机可趁,甚至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趁势而起,开辟群雄逐鹿的混乱局面!
除了政治制度暗藏的危机点之外,刘洵还认为此时大汉帝国的经济政策也并不正确。
此时的大汉帝国崇尚重农抑商之策,对农税征收的税率也低到了不可思议的三十分之一。
不过此时大汉百姓的负担却并不轻松,各种人头税、财产税很多,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朝廷并不禁止民间的土地兼并,又鼓励民间开辟山林、矿产,自孝武皇帝之后,朝廷对盐铁之事的管制也颇为松懈。
这样一来,民间豪强和门阀士族便大力扩充势力,民间的财富和土地开始高度集中起来。
而这些豪强、门阀士族又不会将手中的财富投放到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去,而是基本上用在了雇佣门客、购买土地、修建坞堡等方面上,让原本就发展缓慢的大汉经济雪上加霜!
最后令刘洵担忧的便是大汉的军事制度。
此时大汉的军队非常强悍,可以是说是可以吊打周边各国的存在。
但是大汉的军事制度也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汉军统军将领的选拔和任命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序,而是基本上采用举荐、征召、战场提拔的路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