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熟悉的味道(2/4)

“诺!”

中常侍耿国便去传膳,没过多久数名宫女便端着托盘列队走了进来。

天子刘洵闻着味道忽然心头一动,这些吃食的味道怎么有些熟悉啊?

中常侍耿国站到天子刘洵的身边,开始一道一道的为天子刘洵介绍今日的吃食。

“启奏天家,这一道名为鸡蛋炒胡瓜(黄瓜)。”

天子刘洵定睛一看,不由笑了,这就是自己前世喜欢吃的黄瓜炒鸡蛋。

“启奏天家,这一道名为胡麻油烹胡桃(核桃)。”

“炸核桃仁?”

天子刘洵吃了一口,很是酥脆,味道非常香浓。

“启奏天家,这道是猪肉炒葵菜。”

葵菜天子刘洵还是认识的,就是后世所说的冬菜,炒出来很是脆嫩。

“启奏天家,这一道是胡麻油炸蚕蛹。”

“启奏天家,这道吃食是清炒藕笋。”

听着一道道菜名,其中大部分都是用铁锅炒出来的新式菜品,天子刘洵吃着一道道菜品,原本熟悉的味道顿时充斥着味蕾,让天子刘洵很是激动,甚是双眼都有些微红。

天子刘洵知道按照此时大汉宫廷的管理制度,自己能够吃到这些“新奇”的菜品是有多么的不容易。

此时大汉宫廷之中拥有当世最为完备的膳食管理体系,负责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属职官中,与饮食活动有关的有太官、汤官和导官,分别“主膳食”、“主饼饵”和“主择米”。这是一个人员庞大的官吏系统。

太官令下设有七丞,包括负责各地进献食物的太官献丞、管理日常饮食的大官丞和大官中丞等。太官和汤官各拥有奴婢三千人,为皇帝和后宫膳食开支一年达二万万铢。这笔开支相等于此时中等水平百姓二万户的家产。每天开支达五十多万铢,相当于两千七百多石上好的梁米,或是将近十万斤好肉。大汉礼制规定:天子“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他们“甘肥饮美,殚天下之味”,所以宫中的用度才会如此奢靡。

在饭、菜的食用上,大汉也有着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着等级区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