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第 16 章(2/4)

偏偏这直播间的观众还特别入戏,愣是营造出一股子全员参与的热闹劲!

整个直播间有种“你要是不学点什么就没法和其他人一块玩儿”的奇妙氛围。

呔,好怪!

居然有点不想走。

吴普见苏轼明显沉浸于交朋友学技能的快乐之中,也就由着他自由发挥去了。

接下来两天,每个人都在适应新生活。

货郎和木匠每天负责把食材和木柴扛到大厨房,顺便轮流上屋顶逐片逐片检修瓦片。

元娘负责烧火做饭,小囡跟在徐大屁股后面帮忙拔草。

两个小绣娘在认真学画刺绣图样。

韩娥则是跑到没人的地方练歌。

偶尔货郎两人扛着东西路过听了一耳朵,都有点恍恍惚惚,脚步跟要飘起来似的。

冷冷清清的博物馆忽然就热闹起来了。

转眼到了去百琴堂的日子,吴普一大早醒来,去敲苏轼房门,问苏轼准备好了没。

苏轼有两个书童跟着,现在连头发都有人帮忙挽了。他今天穿上了舒适的道袍,看起来很有点东坡味道了。

宋朝从皇帝到士大夫时不时把道袍当便服穿。

一来他们大多崇道敬佛,人到中年就爱追求点“遗世dú • l씓仙风道骨”的出尘气度。

二来是道袍宽敞舒适,穿脱起来都很方便,选个轻薄透气好料子的话夏天还贼凉快。

当然,吴普给苏轼买这个原因是道袍好买,从古到今形制都没怎么变化。

苏轼穿着就很习惯。

“还挺合身。”吴普瞅见苏轼的新造型,客观地给出评价。

本来苏轼就自带文豪气质,现在造型一跟上,自然更是跟画上走出来似的,乍一看让人不由得心生恍惚:这真的是本人吧?

苏轼见吴普一脸欣赏地看着自己,顺嘴问道:“你要不要也换一身?”

吴普连连摇头:“要没你在旁边我穿了也就穿了,有你在我才不自取其辱。”

衣服最要紧的是合适,否则就像是小孩子偷穿大人衣服,怎么看怎么滑稽。

吴普很有自知之明。

吴普和苏轼简单地吃了顿早饭,开车往市区出发。

百琴堂是由一座二进四合院改造而成的,光是这店面的地理位置就足以彰显它的底蕴。

车子不好往里开,吴普在周围找了个停车场把车停好,和苏轼一起信步往里走。

路上不少人好奇地往吴普和苏轼身上瞟。

两人都对这样的目光习以为常,信步来到百琴堂外。

工作人员含笑把他们请进门。

吴普打开背包,询问工作人员能不能开直播。

工作人员笑着回答:“可以,没有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