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谋划与破灭(1/5)
京都路远,从榉木城驶出一行车队,陆迢迢骑马走在最前,赵询在其身侧,后面的马车中坐着的则是赵澜儿,陆迢迢想不通后者究竟是如何说服赵虏许她同去长安,北弘钟不情不愿的坐在车夫的位置上,若不是临行前从东越府库中顺走几本拳谱,只怕早就叫嚷起来了。
“小安子,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回去长安。”赵询笑道。
“谁还不是。”陆迢迢心不在焉的答了一句,随着马匹颠簸,他脑中不断闪烁着零碎的画面,黄成知,刘思渝,以及早晚必定相遇的吕小楼,从赵虏那里得知皇城府似乎并不招人待见,不过想想也是,历朝历代用以监察百官,审视江湖的机构大多都不是和善之人,只等树倒猢狲散的那天就会发现早已经是树敌无数,只是他若想查清沂水殿一案,皇城府非去不可,既然叔叔帮不上忙,那就只能看看能否攀上京都的某艘大船。
在长安城无非是那么四等姓氏最吃香,一等大姓的自然是刘姓,天命所归,晟国根本,在其下便是吕后同宗,当年晟帝刘宣发迹之初皆是靠着吕氏一门扶持,这才有了今日的晟国,故此吕氏子弟在晟国的地位仅次于刘姓皇族,虽不曾有人封王,不过被封侯爵之位的就不下两手之数,三省六部十三州官吏之中更是族人遍布,因此百姓都将吕后与晟帝并称作二圣,第三等姓氏则是旧时的七大门阀勋贵,尽管都是亡国的落魄户,可底蕴犹在,在各州威望甚高。
至于最后的一姓却多的是调侃之意,和姓,户部尚书和魁之,即便再过两百年,后世的史书中对他的描述也都是用这六个字概述——千古第一贪官。
要说起和氏一门的贪财之风那真是源远流长,早在上秦之前和氏先祖就是齐国有名的贪官,其后上秦时也有和氏族人出将入相,再到秦灭,旧时勋贵复国之时,和魁之的父亲坐到了北齐宰相的位置上,之后北齐仅是半月就被陆渊连破七十城而亡国,这位大贪官功不可没,不过世人皆知和氏一族贪污成性,偏偏人家官运亨通的令人眼红,这就不得不佩服人家的本事,单说和魁之,自出任户部尚书之后,国库每一笔银钱收支都有理有据,赈灾款银更是不差秋毫,但凡是跟银子占关系的事无巨细,就从来没出过差错,账面干净,却又捞的满手是油,用和尚书的话来说,贪得贪得正大光明,懂得什么钱能贪什么钱贪不得。
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京都那么大,总还是要找个熟门熟路的本地人帮衬着才好,而这四等姓氏中,刘姓最佳,也最难,好在陆迢迢黄杏城的一番遭遇,虽说算不上善缘,但刘思渝似乎对他很感兴趣,吕氏不必多说,他压根儿也没想与对方交好,至于旧时的七大门阀勋贵,人家的国门就是让陆渊和赵虏联手踏破的,不背地里使绊子已经烧高香了,那还敢奢望,最后的和魁之倒是好办,认钱不认人的主,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也不妨是一种交情。
大致理清进京之后的事宜,陆迢迢揉了揉眉心,突然听到耳畔有人叫他,这才缓过神来,见到赵询满脸幽怨的看着他,连忙说道:“昨夜睡晚了,有些失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