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倾斜装甲!(3/4)

身为骨灰级军迷,如果不了解这些军事科技,好意思自封骨灰级头衔?

空分设备为氧吹炉奠定供氧基础,氧吹炉为电渣重熔奠定优质原料供应基础,电渣重熔则为大口径火炮炮钢奠定材料基础,技术领域的发展便是如此,一环扣一环,少了谁都不行,更不可能好高骛远,张嘴就来弯道超车。

有些路,没有弯道。

「杨团长,给总部发电报喜。」余华目光看向身侧情绪激动的杨志,微笑道。

「是,总工程师!」杨志闻言,立马反应过来,连忙转身离去。

「陶同志,试生产通过,我要马上返回延城处理工作,榆林钢铁厂交给你了。」

待杨志离去,余华目光转而看向旁边最新上任的榆林钢铁厂负责人陶明达,正声道:「钢铁生产不是小事,你接手之后前期暂不着急提高产量,该主抓质量,一是运力不够和配套设施不达标,二来氧气炼钢对组织来说太过先进和高端,急于追求产量容易出问题,应当熟悉氧气吹炼工艺,掌握要领,积累丰富的炼钢经验,再追求产量。」

「关于炼钢生产过程,必须严格要求工人遵守《氧气吹炼生产管理条例》,质量放在第一位。」

质量第一!

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氧吹炉虽然成功了,但这不代表军工局就能玩得转,站在现实角度出发,像这种尖端冶金工艺设备,没有个一年功夫很难吃透。

如果急于追求产量,很容易出现问题。

这是余华不愿意看到的。

「是,一定遵守规章制度!」陶明达面容严肃,眼中露出尊重之色,立正点头,正声回道。

对于氧吹炉创造者余华,他心中无不充满尊敬,尽管余华岁数比他年轻十岁。

榆林钢铁厂可以没有他陶明达,可以没有自家领导陈康,可以没有工程队杨志,但绝对不能没有余华。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没有余华,就没有氧吹炉。

陶明达是官田兵工厂时期的老人,曾经担任过杂械厂厂长职务,毕业于江苏苏州中学,高等中学学历,拥有不俗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基础。

人家原本还在抗大学习,结果陈康一封调令,就把陶明达从抗大调来担任榆林钢铁厂厂长。

民国授高等中学之学历,无论放在哪里,皆属于高级知识分子,这是组织队伍之中不可多得的高级人才。

「另外,我给起重工组的孙鸿、炉前工组王强和罗洪涛三位同志请功,孙鸿在首次冶炼试验和试生产期间表现出色,零失误完成每一次起吊工作,技艺娴熟,应当给予奖励,王强和罗洪涛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工作,保障钢水冶炼,应当给予奖励。」

余华话锋一转,继续说道:「这个请功以我的名义,走钢铁厂向军工局上报的渠道。」

请功,以总工程师名义请功!

起重工孙鸿,炉前工王强、罗洪涛,这是首次冶炼时间和试生产期间表现优秀者,三人的付出和努力余华看在眼里,应当给予奖励。

「请功?好的,我明白了。」陶明达闻言,怔了一下,有些意外,连忙点头。

不得不说,孙鸿、王强、罗洪涛三位同志还真是好运。

讲完请功的事情,余华最后说道:「钢铁生产过程如遇技术问题,小事尽量自己解决,大事给我发电,但技术人员要努力思考,好了,我要说的基本就这些,陶同志,你还有没有问题?」

「总工程师,关于氧吹炉的庆功宴,我们开不开?」陶明达询问道。

「开吧,让参与钢铁厂建设的战士和每一名工人参与,给大家放松一下,我就不参与了。」余华笑了笑,说道:「还有问题吗?」

他没时间参与庆功宴,氧吹炉搞定了,红星拖拉机项目还等着他去救火,这是燃眉之急,耽搁不得。

运力不足的问题,已经从根本层次限制了根据地工业发展和生产,仅榆林钢铁厂分到的运力配额而言,每天最多能生产五吨钢铁。

是的,只有五吨,因为一吨钢铁需要四吨原料,榆林钢铁厂的运力配额二十吨。

这是客观条件的限制,军工局工业建设之中面临的短板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