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3/4)

就像项羽讨厌刘远那样,刘远当然也很讨厌项羽。

这个梁子从当初项羽逼他让出颍川郡的时候就结下了。

像刘远这样穷孩子出身的人,如果你非要从他嘴里抢下一块肉,那么他就会很记仇,然后找个机会再连本带利抢回来。

他隐忍几年,处处伏低做小,为的就是让项羽和诸侯王放松警惕,他们心里的轻敌程度越重,自己的机会才越大。

现在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刘远终于可以一偿打败项羽,解决恩怨的夙愿。

他并没有心急,相比项羽急匆匆地从信都往回赶,刘远大军的行军速度有些过于悠闲了,但是因为项羽调集大军讨伐田荣,楚地防守空虚,加上刘远人望甚高,大军所过之处如入无人之境,遇到的抵抗零零星星,不成规模,有些甚至直接就投降了,直到刘远大军兵临彭城的时候,项羽还在半路上。

如果项羽读过兵书,那么他一定会听过一句话: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现在刘远的行为,活生生就是兵书上写的那样。

但项羽不喜欢读兵书,小时候项梁教他读书,没几天他就看不下去了,学剑也不喜欢,项梁不耐烦了,问他到底想干嘛,他说读书会写个姓名也就行了,要学就学万人敌。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上,他似乎也是这么做的,谁都知道西楚霸王勇猛过人,但项羽的性格缺陷同样很明显。

刘远也不喜欢读书,从前他的文化水平没比项羽高到哪里去,两人都是半斤八两,但是在成为颍川郡守之后,刘远就发现自己的短处,就算再不喜欢,他也要努力去学,否则如果看不懂那些文绉绉的公文,岂不是要被属下蒙蔽笑话?那还谈什么野心?所以在宋谐的教导和他的自我强迫下,刘远学会了不少东西,文化素质大大提升,连带兵书也啃了不少。就算成不了李牧白起这样的名将,起码也具备了一定的军事素养,加上平时打仗打多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所有人都没有发现的时候,他已经甩了项羽十条街。

刘远没有急着攻打彭城,而是直接绕过彭城,选定了定陶,这是项羽回来的必经之路。

日夜兼程赶路加上疲乏已久的楚军遇上以逸待劳气势如虹的豫军,无论结局如何,这注定是一场会被后世浓墨重彩书写的战役,说不定在以后的史书里,这段历史还会作为新旧交替的转折点,一次又一次地被提起来。

从这一天起,诸王割据的时代正式告一段落。

继秦灭六国之后,一个全新的时代终将开启。

咸阳城距离定陶千里之遥,咸阳人无法亲临体会战争的激烈与残酷,对于他们来说,战争就是一条条报回来的信息,也是来往商贾口中曲折离奇的故事。

这些事情看似发生得很紧凑,但实际上,从刘桢与房羽入住咸阳城开始到现在,已经足足三年有余,刘桢从女童长成了少女,房羽也从一个刚上任的咸阳郡守变成了颇具威严的官吏。

虽然离得远,但与咸阳人不同,刘桢房羽等人的命运却和刘远息息相关,每当一条战败的消息传过来时,他们就不由得心惊胆战,而当又有一条捷报传回来时,又禁不住跟着欢欣鼓舞,心情起伏之大,实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等到刘远在定陶大败楚军的消息传来时,所有人的心情这才如同一块巨大的时候落下,真正松了口气即便还没有一统天下,但楚军一败,放眼天下,已无诸侯可与刘远匹敌了。

此时刘桢和房羽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已经不是项羽死了没有,或者刘远什么时候称帝,而是新朝的国号要用什么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