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珐琅彩灯笼尊(2/4)
一童站于贵妇面前,手持如意,做回头观望,身后侍女怀抱一手拿拨浪鼓的幼童。
一旁墨彩行书题诗一首,“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引首钤“仁化”朱文印,落款钤“德高”白文和“志远”朱文印,三方均为篆书印文。
器底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宋椠体款,外加双方框。
邵蛰民撰《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记:“清瓷至乾隆而极盛,器式之多亦莫与伦比”。
乾隆时期景德镇生产的瓶尊类等琢器较多,品种丰富,有粉彩、斗彩、青花及颜色釉等。
陈设品瓶尊类器的大量出现,是明清尤其清代十八世纪社会文化及艺术生活的表现。
明高濂曾论及适合不同场所插花的花瓶种类及瓶式。瓶尊类等琢器的成型、制作、填彩、烧制难度等高于碗盘类等圆器,故琢器较圆器珍贵。
寂园叟云:“一瓶之式样,千变万化。无有穷期,故瓶独尊于他品。”
清宫瓷胎画珐琅中的瓶多为“瓶宜短小”,是“文房赏玩”思想的体现。
灯笼尊仅高14厘米,造型别致,小巧玲珑,形体秀美。
胎质洁白细腻,胎壁极薄,似脱胎之器,有“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之感。
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脱胎器有“此等制器始于永乐,仿于康雍,乾隆以后遂不能,盖夺造工,极制作之能事矣。”
釉质光润如玉,洁白无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