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 紫定凤穿牡丹纹印花大盘(1/2)

古文献中皆提及紫、黑、葡萄紫定其色彩就是那所谓烂紫葡萄色,也就是人们说的“玫瑰紫”葡萄的颜色。

其色描述始见于明曹昭《格古要论》:“紫定色紫,有墨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

其中对紫的描述没有太明确。

后有晚明著名收藏鉴赏大家项元汴的《历代名瓷图谱》,将紫色进行了详细描绘,谱中文字同样对这样紫定颜色进行了准确记载:“宋紫定仿古蝉文鼎,紫定应作定窑紫色,…而泑色爤紫晶澈如熟蒲桃,璀璨可爱,定窑之色,白者居多,而紫墨之色者恒少,如此紫定之器乃仅见者…。”

其实古代文人用词是很严谨的,项氏图谱有云“紫蒨若爤熟蒲桃”可见如今广泛被理解“玫瑰紫”葡萄色为紫定一说佐证无疑。

明人《新增格古要论》认为,“古定器……有紫定色紫,有墨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

直到清代,定窑白瓷以外的颜色釉瓷依然罕见,致使乾隆皇帝曾发出“空传紫色及黑色”的感慨。

由于紫定黑定自古稀缺,以至于大清的乾隆老爷子有诗曰《咏定窑瓶子》:北定州陶佳制多,白如脂玉未经磨。空传紫色和黑色,然今惟白色者多。

随着考古的发现和民间的存世紫定已经可以完全确认,紫定确实是紫色,正如项元汴所记紫定釉色接近于葡萄紫色,其色域是紫中带酱到紫中带红,用高倍放大镜看其釉色为红色。

定窑印花始于唐中晚期的锤牒“模造技法”,经五代过度至宋早期成熟,并由此产生定窑在整个烧造历史中最精美的印花器物。

至宋晚期,由于全国文化升腾的现象,定窑直接采用缂丝、博古、书画等粉本直接制模,并结合定窑先进的覆烧技术,生产出大批繁缛富丽的印花产品,从而此阶段影响才巨大。

北宋时期定窑被定为皇家用瓷,印花纹饰因此有所突破。其精雅的纹饰逐步采用线条表达。

至北宋晚期、金代多直接取材于富丽的缂丝图案,基本脱离了宋早期纹饰疏朗、画面平铺的风格。

当时的缂丝粉本基本都出自宫廷,代表当时最高的审美情趣,很符合了纤丽婉约的宋人审美情趣。

冯先铭先生在80年代论述定窑印花技法时说:“北宋时定州既产瓷器,也盛产缂丝,定窑印花纹饰就来源于缂丝。

这种宫廷缂丝纹饰的典型器为宋定窑牡丹纹大盘,印花云龙云凤大盘等。

龙、凤历代都是民间不可以使用的纹样,所以,如果有一件瓷器的印花纹饰是龙、凤纹样,则代表其为皇家御用的。

定窑器更是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