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6、一盆冷水(2/3)
孔先生先看谢允的答卷,其他塾师也想一起,但人太多,便有两三人先到楼天宝这边,看她写的卷子。
这一边的孔先生眯起眼看谢允的回答。
中规中矩,大概是一些民生的措施。孔先生说:“你这答得滴水不漏,也像没有作答。给出的措施是前人想过的,你在此基础上做了修改,还加了不少新的小措施,也算不错了。不过,这是你父亲的意思吗?”
谢允皱着眉,他问:“什么意思?”
孔先生看他不明白自己的意思,便没有继续问。
他的意思是,他回答成这个样子,是不是贤王授意的。毕竟这份答卷答得非常一般。
他以为贤王绝不会让自己的儿子进入朝堂,所以让谢允写差一点。
看来谢允的临场应试能力有待提高。
孔先生叹了一句。旁边两个塾师还在帮腔:“写的不错呀,挺好的”,“是不错”。
谢允没有说话,他转头看向另一边的楼天宝,另一边拿着试卷的塾师却是表情怪异。
那三个人说不出话,于是转而看向孔先生。
孔先生怎么知道他们想干嘛,像是求救似的。
于是他放下了谢允的卷子,带着一丝不情愿,走过来拿楼天宝的卷子看。
看了一会儿,他眉头紧皱,抬头看向楼天宝,问道:“这是你写的?没有作弊?”
楼天宝说:“没有。”
这次真的是她自己写的。如果说用两千年之后的方法不算作弊的话。
这个方法的确是最好的办法,唯一的缺点便是成本问题。
楼天宝双手放在身前,十分乖巧地等待众人点评。
过了许久,有一个塾师终于忍不住了,他抓了一把自己的头发说:“旷世奇才,旷世奇才!吾辈真乃庸人,这种方策从未见过……”
“先别急着夸。”另一个塾师说,“你这个‘草方格’,可否有实例?”
楼天宝答:“无。”
孔先生立刻叹了一口气说:“原来都是纸上谈兵。”
一旁又有一个塾师道:“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从前朝廷派出的边疆大臣,手里只有些古法方子,但治理了那么多年,依然没什么成效。我听说还有两个直接被当地的牧民给杀了。”
杀了?这么野蛮……楼天宝手指一抖。
孔先生指着楼天宝的卷子说:“你的想法不错,但有许多漏洞。比如调用当地农民,划分田地与寻找适合的植被,这些根本不切实际。”
楼天宝皱眉。
“孔先生,我知道我的想法的确有些幼稚,但这毕竟只是一篇策论,本身就是没有实际支撑的。农民的地是长久之计,短时间内土地的肥力是回不来的,难不成固定了沙土就要让他们去种田吗?这不可能。”
楼天宝也不是没有想到农民以田地为本的想法。
但是要是在土地无法种植的情况下再去开新地,只会使水土流失更为严重。
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也是这中间的一环,楼天宝其实有想过扶贫计划,但扶贫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只有清官才会去做,明君才会首肯,这宁帝虽然看上去不错,但喜恶过于明显,楼天宝就怕他临时起意,做出什么和调试卷题目一样的事情来。
对别人而言可能没大影响,对她来说,影响就大了去了。
从宁帝换试卷这一步起,楼天宝就改变了比较积极的计划模式,开始打算改成完备的B计划了。
这也是楼天宝在写完殿试试卷之后,从皇极殿回家,一直思考至今的结论。
不能让宁帝看出自己的计划,不能让他了解自己想做什么,也不能让他的一举一动对自己造成影响。
楼天宝和孔先生舌战一番,说得口干了,转过去拿桌上的茶盏。
身后的孔先生忍不住笑了一声,他说:“小子,那我就拭目以待了。不是我不承认你的才华,而是你的答案,未必会合主考副考与圣上的心意。”
宁帝的心意她的确不知道。
焦作的心意,她总是摸得清的。
楼天宝说:“孔先生,咱们还是揭榜当日,用事实说话吧。”
屋内众人没料到她会如此硬气,于是纷纷看向孔先生,或是谢允。
孔先生坐在扶手椅上摸着白胡子,谢允叹了一口气。
谢允让楼天宝去给自己取茶,他趁机对孔先生说:“何必为难他。门第本来微寒,再打击他,他又能往哪里去。”
孔先生摇了摇头。
“不,我只是想让他认清现实……罢了。后生自有后生福,谢允,我今日之后就不会再来府上了,揭榜的事,到杜学与我说一声即可。”
“是。”谢允恭送孔先生出门,转头就见楼天宝皱着眉站在不远处的回廊上,似乎有些泄气。
“孔先生是个老顽固,但他实际还是个好人。”谢允说。
楼天宝道:“我知道,他毕竟指点了我那么多次。他只是习惯呵斥别人了。少爷,容我今晚出府,我要去一趟书局买点东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