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2(1/2)
通。他花了三个通宵把这篇练兵纪要看完,又招来内阁诸人探讨印证。张居正、赵素、乃至兵部尚书杨博,对此书都大为赞赏,朱翊钧当即拍板,将此书刊印,发放全国各驻边将领,又下旨褒奖戚继光。这本本该等到万历二十五年才刊印的练兵纪要,现在足足提前了二十五年。过了几天,贺子重辞别赵素,带着皇帝的旨意,以天使身份出京投奔戚继光,自此成为戚家军一员。就在这看似纷杂的琐事中,终于迎来了农历新年,从这一天起,先帝的隆庆年号正式宣告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新帝的年号,万历。明朝有三大假期,元旦、元宵、冬至。这里头的元旦,指的就是农历新春,大年初一才开始。一般来说,朝廷官员的元旦假期有五天,从初一到初五,如果赶上国泰民安的丰年,皇帝一高兴,会额外赐假,如果不巧碰上这一年多灾多难,皇帝甚至会取消节假日,命满朝文武修身反省。
隆庆六年发生了太多事情,先帝驾崩,新皇登基,内阁人员变动,吏部京察清洗了大批官员,进一步开放海禁等等,有人喜,有人忧,个中种种,不一而足。新帝虽然登基半载有余,但这个新年开始,才真正意味着改朝换代,万象更新,意义自然非同凡响,所以这一次的元旦假期,就额外加了五天,且除了罪大恶极的重犯之外,大赦天下,以示举国同欢。从大年三十骑,贴对联,挂彩灯,辛劳了一年的百姓人家围坐在一起吃顿丰盛的年夜饭,然后燃放爆竹烟花,依偎着守岁,迎接新年的到来。大年初一,百官跟着皇帝在皇极殿拜天礼祭,之后百官向皇帝拜年,再举行筵席,上乐舞百戏。不过这种饭局通常是吃不饱的,莫说早皇帝眼皮子底下,而且天气冷,御膳房要准备那么多人的膳食,除了皇帝的菜肴会精心准备之外,其他很多饭菜端上来之后也冷得差不多了,所以大伙只是走个过场罢了,谁也不会当真在那里大吃大喝。到了大年初二,才真正是私人时间,今年赶上新帝元年,民间的娱乐似乎更热闹了几分,大年初二到初五,一连几个晚上,京城都有通宵的灯会,盛况空前,连不少平日里在深闺的大家小姐也会乘着小轿出来游玩。
赵素坐在床边,逗着两个小孩儿,他们又还太小,瞧着父亲手里的拨浪鼓,只会咿呀咿呀乱叫一通,伸出小爪子就要来抓,滑稽模样逗得旁边的赵吉和牡丹他们咯咯直笑。
贺子重去了蓟州,妻母远在福建,元殊和陈洙也在任上没法回来,除了那些过年回家的下人,偌大宅子就剩下赵吉牡丹几人,照理来说本该有些冷清,只不过一旦多了小孩子,这点冷清便也无影无踪了。
赵吉和连翘跑到院子里放爆竹和烟火,噼里啪啦的声音传进来,却没吓着小孩子,两人瞪圆了眼左顾右盼,似乎还挺好奇,牡丹亲自下厨做了些点心,给赵素送了一些过来,赵素又让她拿些去给赵吉他们。
多了几天假期,一只埋头公务的赵素终于有时间离开案牍陪孩子们玩一会儿,否则再这么下去,他们怕是连老爹长什么样也忘了。当然,眼下也不见得记得住,两人在床铺又滚又爬,有时候还像乌龟一样翻了身又翻不回去,呜呜直叫,赵素看得哈哈直笑,伸手把两人拨来拨去,十足恶趣味。
赵宅爆竹声,欢笑声透过院墙飘出外头,与无数人家的欢声笑语汇集在一起,远处火树银花,照亮了一小片夜空。
朱翊钧披着大氅站在外头,听着这一片笑声,忽然觉得有些羡慕。
皇宫里的新年也有娱乐,那些烟火远比民间华丽百倍,吃食自然也精致百倍,可在怎么好看,诺大的紫禁城,再加上太监宫女,来来去去也就那么些人,母子相聚,也是规规矩矩,礼数周全,即使点上再多的花灯,也弥补不了这种寂寞和空虚。跟宫里比起来,这才更像一个家。“陛下,外头冷,奴婢去敲门吧?”张宏上前,小声提醒。
“噢,”朱翊钧回过神,“你去敲门吧。”
张宏答应了一声,正要上前,大门却从里面打开,露出赵素的身影。
他看见朱翊钧几人,先是吃了一惊,然后露出笑容:“外头冷,陛下快请进!巧了,饺子也刚煮好,您没用膳吧?”
朱翊钧心头温暖,忙也扬起大大的笑容。
“嗯!”
第90章
按照惯例,每年正月初十到正月十六,是京城最热闹的时候,到那会儿,几乎大半个京城都会沉浸在一片璀璨灯火之中,如果是从未到过京城的人,必定会为这样的盛况而惊叹,天子脚下这四个字,意味着它的元宵灯会比大明朝其它地方的规模都要大,甚至繁华如织的苏杭扬州也不能比拟。
现在才大年初二,灯会还没开始,但是城中大街小巷也已经挂起不少灯笼,大都以红色为主,放眼望去,红莲似火,延绵到天际,大明门、东华门外熙熙攘攘,吆喝声此起彼伏,又伴随着爆竹声,谈论声,叫好声,杂耍的,练摊的,撮弄的,蹬长竿的,几乎每一处有热闹可看的地方都被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连转个身都困难,在这样热闹的日子里,连深闺小姐也会在家人的陪伴下出来玩耍,道路两边的客栈酒楼早已被高朋满座,尤其是窗边的好位置,因为方便观看表演,也在几天前就被订下了。
眼下的杂耍水平已经相当高,只见人群之中,高高立着一根细长的竹竿,约四、五米长,一人举着,另外一人跳上他的肩头,顺着竹竿一溜往上攀爬,嘴里还衔着根棍子,棍子上托盘飞转,也没停下来,那人一边爬,一边还不时做着鹞子翻身、金鸡dú • lì之类的动作,下头围观众人喝彩声不断,声势几乎要把旁边的房子掀翻。
朱翊钧和赵肃二人吃过饺子,就结伴出来逛逛,以两人的身形,在人群中行走,也差点被冲散,跟在皇帝后头的便装侍卫们使劲拨弄着人群往前走,也只能不远不近地缀着两人,吃力不已。
“看来这几年没白锻炼,身子弱一点的人估计已经吃不消了!”好不容易挤出人最多的地段,朱翊钧犹有余悸。
赵肃道:“是啊,臣前几年在莱州和成都过年时,虽然也热闹,但比起京城来,总觉得少了几分味道,现在想来,兴许就是这种汇聚了五湖四海的京味了。”
朱翊钧觉得有趣:“朕……我倒忘了问你,在那些地方过年时什么滋味?”
“各有各的民俗,像四川,过年是要搭台子唱蜀戏的,莱州临海,百姓会在海边祭神明,办庙会,但是真正要说海纳百川,还得是京城,永乐年间的时候,还有海外各国前来朝贡,各种肤色,各种语言,济济一堂,想来不啻盛唐再现。”
朱翊钧大感神往,悠悠叹道:“惟愿我有生之年,也能看到这么一天!”
赵肃想起彼得大帝微服到欧洲学习的事情,便笑道:“说不定陛下将来,还能到泰西去游览一番呢!”
朱翊钧闻言也觉心动:“朕也想去瞧瞧他们的海军如何称霸海上,还有那不列颠女帝治下的国家。”
赵肃:“其实他们也便是在这一百年间才醍醐灌顶,奋起直追的,先前愚昧落后,长达上千年。”
朱翊钧:“即便如此,也总还是先行了一步,大明……”
话没说完,突然顿住,旋即失笑。
“瞧我,这大好日子,好不容易出来一趟,竟拉着你说这些!”
走了一会儿,他忽然停下来,指着前面一处:“你还记得这里吗?”
赵肃凝目看去,发现皇帝所指却是一棵树,树下摆了好几个摊子,卖各种小玩意。
他想了想,全无印象:“不记得了,这是……?”
朱翊钧含笑:“不知怎的,我却还隐隐约约有些印象,那年出来玩耍,和冯大伴他们走散了,就是在这儿碰见你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