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5(1/3)

,足够他们遮风避雨了。

当梨树上结出第一枚粗糙的果子的时候,狐狸就把家安在了梨树下,每天抬头看头上的果子逐渐长大,就是它最安静的时候。

铁心源最喜欢躺在自家的屋顶上看书,自从两岁起母亲教会他认识第一个字之后,他的手上就从来没有缺少过书本,开始只是《千字文》后来就变成了《开‘蒙’要训》,当铁心源在四岁的时候完全掌握了《杂字》之后,母亲就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给他了。

为此,母亲既是骄傲,又是为难,去‘蒙’学束发就学无论如何也要到七岁才成,自己的孩子只有四岁,没有哪一个先生愿意把他收下来,因为没有一个‘蒙’学的先生愿意相信一个四岁的孩子已经连《杂字》这样的字典型书籍都通读完毕了。

四岁的孩子可以淘气,可以无知,唯独不能撒谎,有一个满口谎言的母亲,那样的孩子不看也罢。

铁心源并不在意,他只是单纯的想要读书,可是那些文不加点的古籍没有先生的引导根本就没有办法读懂,即便铁心源的心智大异于旁人也不可能从书本里获取自己想要的学问。

好在诗词不在此列,诗词总是要断句的,还有的,就是那些叙事的游记式文章他总还是能读懂的。

那些先生既然不愿意收留目前的自己,那就趁着这个大好的时光好好的读写游记也好,大宋文人总有些游记的癖好。

铁心源甚至能从一些游记里面读到一些大宋的军事机密,以及辽国的军事机密。

不论是大宋的文人,还是辽国的文人,他们都没有保密意识,辽国的游记里记述了辽皇‘春’秋耐钵的各种细节,就连皇帝当天要做的事情,都事无巨细的记录的非常全面。

铁心源只要稍微的估算一下时间,就能准确的判断出辽皇在盛大的‘春’耐钵里每一处扎营地点和每一个时间段的行踪。

当他从宋人的游记里看到城池的外郭,以及城池的走向高地,何处有军兵把手,何处有弱点可以利用的时候。

铁心源第一时间就找了《开封府志》……

不管是辽皇,还是远处的城池,距离自己实在是太遥远了,既然自己目前在东京城,那么,知道这个城市的结构,对自己来说只有好处绝对没有坏处。

已经学会写字的铁心源不再拿美食来‘诱’‘惑’铜子去偷他家的活字了,而是把目光转向了他家承印的除了佛经以外的所有书籍。

感谢严谨的大宋文人,他们报着一颗绝对虔诚的心来做自己的学问,哪怕是最小的一丝瑕疵,他们都会报着求证百遍的心态去一一改正。

铁心源在无数的书籍扉页上都看到了——学问千古事,这句对他们来说如同法律一般重要的格言。

“东都外城,方圆四十余里,城壕曰护龙河。阔十余丈,濠之内外,皆植杨柳。粉墙朱戸,禁人往来。

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唯南薫‘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皆直‘门’两重,盖此系四正‘门’,皆留御路故也。

新城南壁,其‘门’有三……”

铁心源合上书本,为宋人的‘精’细不断地感慨,从南熏‘门’到新郑‘门’,六千三百六十八步,这样的距离到底是怎么记录出来的?莫非此人在写书之时,安步当车一步步的测量出来的?

“自粜麦桥向西百步就是西水‘门’,‘门’左盖七十三步有井名曰甜水井,西水‘门’多商贩,饮水大多取自于此,井深盖一丈六尺……”

自家的汤饼店就在西水‘门’,甜水井那个地方自己去过无数遍了,仔细回想一下,确实如同书中所言,可能一步都不差。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古人果然诚实。”铁心源放下书本,忽然发现,古时候所谓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居然是真的,就像自己刚才,身体还躺在‘床’上,神魂却已经随着书中人的讲述游览了大半个东京城。

王柔‘花’挎着一个食盒匆匆的走进自家的小院子的时候,狐狸从梨树下站起来张大嘴巴前后‘腿’撑的直直的伸了一个懒腰,然后就一路小跑围绕着王柔‘花’的‘腿’转悠,好几次,王柔‘花’需要把狐狸踢跑才能好好的走路,即便是这样,狐狸也早早的跳进屋子里直愣愣的看着王柔‘花’挎在胳膊上的食盒。

最近大宋满世界的闹灾荒,皇帝下令皇宫里面全部吃素拜佛,结果狐狸就不大愿意和皇帝一起进餐了,守在家里等着王柔‘花’带猪‘肉’给自己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