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师生长谈(2/4)
“老师,我想的是,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去改变它的决心和信心。我的理想不说什么‘大同世界’,我只想尽自己所能,为我们可爱的农村做点事情,为农民能够富裕起来做点事情。要使农村的老人,小孩,学生,男人,女人,都各得其所,各有其用,各安天命。”
“贫困问题是世界难题,也是千古难题。西方经常有难民潮,非洲很多地方都还吃不饱饭,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王朝更替的时候,为何总会有农民起义?黄炎培的历史周期律本身就找错了问题,问题的本身不是‘人亡政息’的问题,也不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问题,最根本的是:王朝更替的原因,为何总是摆脱不了农民揭竿而起这个宿命?我们称之为‘历史周期律’,西方叫‘魔咒’。我们要解决农村农业的问题,要使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哪里有这么容易。”顾长远一边喝着茶,一边沉重地说道。
“向前,你有志于此,这是好事情。”顾长远端着他那把用了多年的紫砂壶,欧阳向前读高中的时候就开始用上的。此时,顾长远的一只手在壶的表面不断摩挲,一只手点了一根烟,走到了窗户边。看着远方的人间灯火,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欧阳向前说道:“在求学的这些年里,学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哪里来的国家的现代化。我们国家要建设现代化,在这个过程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一个就是,城乡的关系;一个就是,工农的关系。处理不好这两个关系,农业发展跟不上,农村发展不起来,农民走不上富裕的道路,那就会导致农产品供应不足,很多农民就会失业,最后涌向城市,成为城市的‘贫民’,这样的话,乡村和乡村经济就会走向凋敝,工业化和城镇化可能会走向困境,到头来,‘一边是繁华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甚至会造成社会动荡。就像老师你所说的‘历史周期律’,或者说‘魔咒’。我们要想把农业农村发展起来,人是关键因素。建国前,费孝通先生写过<乡土中国>,学生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写一部新的‘乡土中国’,把自己的所学用于建设家乡,通过一个点的示范,带动一方百姓走上致富的道路。”
“是啊,我们国家一开始就没有提城市化,而是提城镇化,目的就是促进城乡融合。但在工作推进的实际中,有些还是跑偏了,这些年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农民进城了,城镇化发展了,‘三农’问题就自动解决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发展,要不得。而要建立新型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人才确实是基础。向前,你要明白,农村的现代化既要包括‘物’的现代化,也要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能力的现代化。我们省委也在考虑,怎么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建起来,下个月可能会出台政策,选派优秀干部人才到县乡挂职,到村一级担任第一书记。到时候,你可以留意下。既然有心去做,就得用心、用力、用情,有什么不懂的,多向当地的干部学习,多向群众学习,也可以打我电话。”
顾长远一边说着,一边又坐了下来,正准备把手中的烟头掐灭,把手中的紫砂壶放到茶桌上的时候。欧阳向前就一手递了烟灰缸,一手轻轻把壶拿接了过来,然后续了水。
顾长远看着,暗暗地点了头。
“向前,除了这些,你还有什么具体想法不?”顾长远看着眼前这个自己的得意门生,继续问道。
欧阳向前有些迟疑,说:“还没怎么想好。毕竟离开老家也很多年了,很多实际情况也不是很清楚。到时候,先看看具体情况,再对症下药。”
欧阳向前之所以有些迟疑,是因为他真没什么准备,一时不知道说什么为好。同时,他又知道自己的这位老师既有思想,也很务实,所以,此时,他很惶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