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筹办专业合作社(3/3)

他们不知道中国的农民祖祖辈辈都在纳税。从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到汉代的“租赋”,到唐朝的“租庸调”,到国民政府时期的“田赋”,到新中国成立后,以前在农村种地都是要缴纳农业税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在欧阳向前的印象中,农业税一直被自己的村里人称为“皇粮国税”。尽管农民有一些负担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但农民一直认为纳税是自己天然的一种义务,对农业税从来未有对抗心理,也没有想到会有废止的一天。欧阳向前小的时候,家家户户种地之后要先缴纳公粮,交给当地的粮站。剩下的粮食用来吃或者是卖。

所以,欧阳向前尽管在外求学这么多年,也在国外待过,他还是能够理解那种喜从天降的心情,试想,一个人背了很多年的包袱突然没有了,那种感觉是什么样的,应该说是无法形容,何况这个包袱中国的农民背了二千多年。

新闻上是这样评价的:取消农业税意味着广大农民的负担减轻了,得到了实惠。欧阳向前却认为,这件事不是新闻上说的那样生硬而没有温度,取消农业税这个事情意味着中国在缩小城乡差别,减轻九亿农民负担方面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意味着九亿中国农民将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二千六百年的“皇粮国税”。

近几年来,专业合作社的政策还在变化。2009年11月,江南省结合本省实际情况,专门研究出台了《江南省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对专业合作社的性质、成立的条件、程序、政策支持、法律责任等具体一些细节作出了规定,此办法2010年1月开始正式实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成立、运行、政策保障等方面提供了法律依据。

也就是说,这个实施办法,只是在欧阳向前回国前一年才正式开始实施的。时间也不是很长,虽然有政府的大力宣传,江南省的农民渐渐对专业合作社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大多数人都以为可能政府想恢复以前吃大锅饭时期的“合作社”,真正能够把握这个政策红利的也不是很多。

当然,还是有些农村的“能人”这一次终于触摸到了感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省先后纷纷成立,形成一股来势很猛的潮流。

对,就是潮流。对农民来说,这就是一种潮流。没有什么比赶潮流更让中国农民觉得有意思,有亲切感了。

要成立一个合作社比较容易,但要办好一个合作社,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欧阳向前想通过这个合作社解决村里大多数贫困户的贫困现状,更是难上加难。

此时的他,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不轻。想到刚刚欧阳晓凤跟自己提到的村里那“六鬼”问题,就很是头疼,比较棘手,一时间没了办法,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下手,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而且药到病除。

相如居易说

今天,相如居易的《大国乡是》获得“新书精选栏目推荐”,心情很好。求大家继续关注,继续支持,继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