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5.安南掌中之物!(2/4)
越是穷困地区,思想越是保守的百姓,越能舍生忘死地为改变本地的现状而奋斗,这种精神往往是很感人的。”
但也正因为他们的保守,他们只会在从小就烙印的认知范围内做出这么大的付出,要拓展认知范围,要让他们为新认知的事物做出较大的投资,保守一下就会成为他们的枷锁,他们就会变得很胆小,很不愿付出,不敢投资,让你有一种愚昧固执的感觉了。”
还真别说,仔细想想,的确是这个道理,或者说,只有在保守枷锁中的百姓,才会在枷锁内做这么大的付出。毕竟,如果能挣脱枷锁,以个人的力量和觉悟来说,选择搬迁去发展得好些的地方,不比留在本地要划算得多吗?固然会有一些胸怀家乡的英才留下,但要形成从上到下的合力,其实更多的还是靠着这种枷锁的惯xìng • ba……
甚至……陶珠儿很快从她历年来接触到的各种番族,想到了自己出身的客户人家。客户人家,难道不也是如此吗?客户人家在有些时候是让人十分刮目相看的,彼此间门的信任,交托金钱的爽快,合作时的可靠,让他们能在新的迁徙地很快就站住脚跟,但这决不能说他们在思想的所有领域都很善于接受改变。
有很多客户人家不论发展得多好,骨子里对宗族的重视和对男女的区别对待,也丝毫没有更改,像陶珠儿这样,家长思想开明的家庭其实远没有想得那么多。客户人家和夷人,在这方面的确有很强的共性,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
彩云道的夷人,保守体现在生产方面,对于其他的改变倒好像没那么介意,很轻易地就接受了买地的一些新规矩,这大概也是因为原本的规矩就不完备,相当的随意,比如说买地的婚俗,越是不开化的夷寨,接受得就越良好,因为他们有些还保留了群婚制,和配偶婚并行。子不知其父,从母而居的现象很普遍,所以对买地的婚俗他们压根就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那您觉得,这条路能修得起来吗?”
陶珠儿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张祭司没有打消夷寨的念头,一定有自己的原因,否则以他的威望,相信几句话就能让夷人认清现实,也就不会有刚才的对话了。
“如果是五十年前,那肯定是修不起来的。”
张祭司也笑了,陶珠儿一听他的语气,就知道有戏。“五十年前,所谓的京城,就是北面的敏京,那么,从彩云道去敏京,五尺道已经是最优秀的选择了。虽然周折,但大方向是对的,朝北走——朝南走,地理上会好走,但安南不属于敏朝,而且敏朝禁海,至少禁止船只随意停靠天港,那么,就算走到了安南沿海,也没有海船可以去敏京啊。”
陶珠儿一下就明白了他的意思,“五十年前的确是痴心妄想,但现在……国土面积、海运情况乃至都城的定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她也跟着若有所思起来了,“还真不能说一点希望没有——按照六姐的归化,南洋本就是我华夏故土,光复也是顺理成章,从占婆到香山,期间门隔着的土地,如果能改土归流,由华夏直管,两片土地一下联系在一起的话——那彩云道也有河运直连的出海口了!”
她整个人立刻豁然开朗,感觉打通了任督二脉,“长久以来,把彩云道脖子卡死的交通——那就有松动的迹象了!我早就听说过安南出海口的事情,但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