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和亲(2/2)

果然,李朝歌差不多巡逻了一圈后,就半推半就地回宫休息了。李朝歌的寝宫还是德昌殿,她轻车熟路更衣、沐浴,然后将宫女打发出去后,她自己则坐到塌上,开始疗伤。

她今日回来并不是为了休息,更不是因为顾明恪那句话,而是为了祛毒。

她本以为上次已经将猫妖的毒素处理好了,没想到,这种毒远比她想象的还要顽固。毒看似解了,但是一调动真气,就会复发。

李朝歌心中不由生出疑窦,这到底是什么毒?普通猫妖没个千数百年,真的能修炼出这么厉害的妖毒吗?

李朝歌本以为要耗费不少功夫,但奇怪的是,她运行真气时,发现经脉中畅通无阻,之前残余的妖毒也消融了大半。李朝歌原本预计需要三个时辰,但是现在,她不到一刻钟就放下手,心中殊为意外。

她的毒呢?谁给她解了?

李朝歌百思不得其解。这样一来,解毒的时间大大缩短,李朝歌凭空腾出来许多时间。她看了眼外面的夜色,百无聊赖,只能睡觉。

不知为何,这一觉李朝歌睡得极其踏实。梦中仿佛有仙鹤长鸣,云山雾海,她行走于茫茫白雾中,每一次呼吸都被清净的灵气洗涤。直到醒来,李朝歌身体中都残留着那种清静感。

李朝歌起身,她换好衣服,正打算去上朝,传信的宫女跑过来,蹲身说:“盛元公主,天后传令,说今日圣人身体不适,早朝取消了。”

七月十四,皇帝在上阳宫设宴款待吐蕃使者,不想遭遇猫妖。皇帝受惊,卧床养病,停朝三日。

皇城中,大家对皇帝的病众说纷纭。皇帝的身体垮得越来越明显,去年皇帝还能勉力装一装,如今,连掩饰的力气都没有了。众人心知肚明,皇权变更,就在眼前。

东宫,李善喝完药盏,递给太子妃。候在一边的内侍立刻上前,端水给太子净手。

太子少师问道:“老臣许久未曾拜见太子,这些日子,殿下身体可好?”

李善含了个蜜枣,压下舌尖的苦味,闻言,苦笑道:“还是老样子罢了。劳烦少师为我担心,我承蒙贤相为我启蒙,却无能处理朝政,实在愧对诸位师傅。”

太傅、太师、太保被称为三公,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辅官,称为三少,均负责教导太子。后来三公三少逐渐成为一种荣誉虚衔,不过李善早早就被立为太子,三公就算没有真的教过太子,这些年也总积攒下一些同朝情谊。

太子敦厚纯善,礼贤下士,皇帝不喜欢太子柔懦,几个老臣却很喜欢太子这般性情。其中曹太傅、徐少师和李善关系最近,时常出入东宫。李善问道:“我今年病情反复,很少出宫,不知道太傅身体如何了?腿疾恢复了吗?”

去年闹扶乩鬼的时候,曹家子孙不孝,带了厉鬼回家。曹太傅的旧疾一日间诡异全消,曹太傅高兴,便出门去花园里走动,没曾想摔断了腿。年轻人摔断腿,躺几个月就能好,但是曹太傅年事已高,这个年纪摔断腿,委实不是好消息。

徐少师脸上露出叹息之色,他没有详谈,淡淡一语带过道:“曹太傅在府中安心养伤,我上次去探望曹公,太傅说这一生能教导太子,已是无憾。只是放心不下太子殿下,殿下,你可不能辜负太傅期望,务必要好起来啊。”

李善看到徐少师避而不谈,心中也大概有了数。曹太傅是当真和李善有过教习之义,李善心中大恸,哽咽道:“能师从曹公,亦是孤之幸运。”

李善说完,情绪就陷入低谷中,良久缓不过来。徐少师见太子如此多愁善感,心里也忍不住暗叹。

太子确实心诚仁善,但也太伤春悲秋了。这样的性格,难怪不得皇帝和天后喜欢。

太子少师忽然换了口吻,低声道:“太子,臣有些话想单独对太子说。太子可否屏退左右?”

李善见太子少师正容,猜测他有什么大事要说,便示意伺候的人都出去。太子妃左右看看,欲要离开,被李善拦下:“太子妃不是外人,少师尽可直说。”

到了太子妃这个位置上,和东宫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整个家族都和太子深度捆绑,但凡是个脑子正常的,就绝不会三心二意。太子少师扫了太子妃一眼,没有意见,开口道:“太子,陛下已经罢朝三日了。这三日朝廷事务一律由天后定夺,连玉玺都交由天后保管。而禁军和十六卫兵符握在盛元公主手中,这几日盛元公主频繁调兵,满城捉拿猫妖。太子殿下,此事你如何看?”

李善这几日虽然生病,但并不是不问外事。他当了十年的太子,处事稍嫌优柔,但并非没有政治嗅觉。皇帝重病,天后掌握政权,兵马大元帅换人,一切都透露出一股浓浓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息。

如果李朝歌是个皇子,现在李善早就没法在东宫里坐着了。但她只是个公主,李善虽然觉得危险,却并没有到昼夜难安的程度。皇帝没有将兵权给其他皇子,而是给了李朝歌,本身就证明支持东宫。若不然,皇帝只需要当众夸赞李怀几句,让李怀暂代宫门巡逻之职,朝中风向马上就变了。

然而皇帝却选择了李朝歌,一方面是为了捉拿猫妖,另一方面,也说明皇帝并不希望其他儿子风头盖过太子。李善和普通皇子不同,他是储君,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只要皇帝不废太子,他根本不需要争什么,就能名正言顺接位。

李善说:“这是圣人的旨意,既然圣人信任盛元,我自然也全力支持。”

太子妃在一旁听到,忍不住皱眉。太子少师长长叹了一声,恨铁不成钢道:“太子殿下,这并非圣人的旨意,而是天后的。圣人如今确实向着东宫,但天后却未必。现在没人知道天后是怎么想的,她将所有权力都揽在自己手里,却没有流露出给殿下登基铺垫的意味。东宫立储已有十年,太子无大错,不可废立。兴许天后将禁军交给盛元公主,却不交给赵王,就是怕扶植赵王太明显,才退而求其次,改为扶植盛元公主。朝中谁不知盛元公主和天后同气连枝,只要天后拥立赵王,盛元公主带着禁军给赵王开道,到时候,兵权还不是在赵王手中。殿下,您不能再退让了。”

李善皱眉,说:“或许不至于此。赵王从小就对政治没兴趣,他搬出宫后日日吟诗作赋,从未插手官场。或许,赵王并不想夺位。”

太子少师被气得梗住,太子妃在旁悠悠接话:“殿下,您怎知赵王是真的没兴趣,而不是做戏骗人?何况,就算赵王真的无意大宝,那他的臣子亲信呢?”

“是啊。”太子少师接道,“赵王不喜政务,说不定正和天后心意。赵王一来身体康健,二来根基浅薄,三来对天后言听计从。如果赵王登基,天后可以继续把控朝堂,赵王没多少可用的人,少不得继续倚仗天后和盛元公主。这对赵王、天后和盛元公主来说,都是双赢之局。殿下,你不可不防啊。”

李善的表情严峻起来。东宫是一个小朝廷,一切配置都比照皇帝减幅设立。皇帝有三省六部,李善也有自己的中书省、门下省,只不过换了个名字,规模大大缩小。皇帝出行有禁军,太子同样有自己的亲兵。

太子十年积累下的政治力量不容小觑,何况储君毕竟是民心所向,礼法正统。如果换李善登基,东宫这一套小班子绝不肯将权力让给天后,而李善和天后政治理念不同,国家大事未必能达成共识。到时候太子有礼法和朝臣双重依仗,天后和太子抗衡,未必能赢。

相比之下,李怀就好操纵多了,至少身体健康这一点就是压倒性的优势。反正登上皇位的都是天后的儿子,那天后为什么不选择一个听话的呢?

李善沉默。这些年他待人以善,如果是其他皇子,李善有自信兄弟姐妹会支持他,而不会倒戈旁人。但如果那个人是他的亲弟弟呢?

李常乐,李朝歌,甚至天后,会支持谁?

李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李常乐和李怀从小一起长大,两个人玩的不分你我,如果非要二选一,李常乐一定倾向李怀。天后感情上更疼爱小儿子,政治上更偏向没有根基的李怀,天后会选择谁无需怀疑。这里面唯一的变数是李朝歌。

李善迟疑着说道:“盛元刚刚回朝,和兄弟姐妹都不熟。她素来聪慧,未必会掺和这趟浑水。”

太子妃摇头,了然地看着太子道:“殿下,你此言差矣。如果盛元公主倾向东宫,为何这段时间从未来东宫探望过殿下?就算她是为了避嫌,那三日前上阳宫宴,她大可以找我私下解决三郎的事,为什么非要在众人面前狠狠落卢家的颜面?殿下,人心难测,你切不可心慈手软啊。”

李善很不愿意相信这件事,但是又觉得无从辩驳。是啊,如果李朝歌真的站在他这一边,七月十四那天就不会踹断卢三郎的骨头。这完全不是想要结盟的做法。

长孙家、裴家也没有表态。对于长孙家而言,上位的无论是李怀还是李善,都和长孙家沾亲带故,他们完全没必要淌这滩浑水。而裴家已和李常乐定亲,他们的选择,似乎也很明显。

李善一时陷入低落。他的父亲扶持他只因为他嫡长子,而他的母亲、妹妹、舅公,都更喜欢他的弟弟。其实李善也觉得李怀很好,至少作为儿子,比他合格多了。

太子少师见李善情绪低落,连忙劝道:“殿下,你勿要灰心丧气,你才是礼法正统,朝臣都是站在殿下这边的。只要圣人一日不改变心意,殿下就是一日储君。如今唯一的阻碍,是天后。”

这一系列争端,说白了并非李善、李怀兄弟相争,而是东宫和天后两个利益集团的抗争。

这件事李善如何不知?可是,那是他的母亲,他能怎么办?

李善沉沉叹气,朝后倚靠在塌上,问:“那依少师之见,东宫应该如何应对?”

太子少师刚才一直慷慨陈词,言辞犀利,等听到太子的话,他突然静默了。

现在东宫和天后的战争胶着在太子身上。天后不喜欢太子身体病弱、性情柔和,但臣子却非常喜欢。说句大逆不道的话,臣子为君分忧,但却并不站在君王这一边。

君弱臣强,君强臣庸,莫不如是。一个弱势的君王对臣子来说并不是坏事,如今朝中大部分人依然看好太子登基。天后虽然有理政之才,但是她的权力来源于皇帝,若没有皇帝支持,仅凭天后一人根本无法和整个朝廷抗衡。天后有母亲身份,太子有礼法支持,这一局各有胜负;天后现在握有摄政大权,但许多老臣的能力也不小,东宫有人心加持,未必输给天后。现在东宫真正差的,在于兵权。

太子不可以掌兵,东宫是文官集团,没有任何人在军队中有势力。李朝歌这一年异军突起,在民间和军中都享有巨大声望,现在又掌管着禁军。一粒小小的变数本不会影响大局,但现在东宫和天后打平,李朝歌这个砝码,就成了足以翻转战局的致胜点。

太子少师沉默片刻,缓慢说道:“盛元公主袭击卢三郎,可见心意并不在东宫。筹码不落在我方,就会投入敌方,既如此,只能提前一步将其毁掉。”

李善的表情慢慢收敛起来,肃容问:“少师此言何意?”

“吐蕃赞普遣使者入朝求亲,他们一直想娶一位真正的公主。”太子少师拈须看向太子,那双不再年轻的眼睛里透出一股令人心惊的冰凉,“太子何不说服圣人,让盛元公主去吐蕃和亲。这样一来可断天后左膀右臂,二来可拉拢吐蕃,可谓一箭双雕。”

作者有话要说:留言抽30个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