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一路向西十五(4/5)

这种子弹叫米尼弹。

本来是线膛枪时代发明的。但是杨凡提前把它装备在了滑膛枪时代。

米尼弹,锥形弹头的直径略小于枪膛直径,这样装弹就很方便。

杨凡是用一根尖锐的钢芯,在外边浇筑铅,形成圆锥形底部凹陷的子弹。比历史的米尼弹更复杂。

加了钢芯后。穿甲能力极大提高。这是为了对付建奴的三层甲提前未雨绸缪的。

这种弹头的底部有个圆锥形的空洞,一个木塞堵住洞底,发射时燃气压迫木塞挤进空洞,迫使弹底膨胀,紧贴枪膛。

封闭住弹头和枪膛之间的空隙,使燃气无法外泄,米尼弹解决了前装枪装弹困难,滑膛枪射程太近的问题。

杨凡的改进使得步枪超过其他武器,成为此时战场上的决定性武器。

但米尼弹有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只能用很软的合金例如铅制造,这样弹头才易于膨胀。

弹头软,击中目标后会马上变形,停止作用很好,但穿透力太弱。

这也是杨凡加钢芯提高穿甲能力的意图。

击中盔甲目标后铅变形钢芯不变形,最终铅弹可能留在甲片表面,钢芯则会和铅包覆脱离,击穿盔甲杀伤人体。

同样为了快速膨胀弹头以闭锁枪膛,发射药只能使用快燃火药,而发射药的发展趋势是慢速燃烧,以便弹头能在枪膛内得到长时间的均匀加速,以提高初速。

这些缺点决定了,杨凡这些设计都是临时性的,为了应付此时的战场环境,以后还是要逐步发展线膛枪和后装枪的。

这些蒙古兵,他们根本没有披甲,只是穿着皮袍子。

十夫长才有皮甲,百夫长才有锁子甲。千夫长才有大明那种扎甲。有的是鱼鳞甲,有的是山文甲。一般都是缴获大明的。

第二轮齐射,彻底把被打懵的牧民吓破胆了。这个距离根本不用瞄准,一枪打死一个。只要正常发火,基本不会落空。

两轮发射后,阵地前烟雾弥漫。没办法,现在的发射药还不是无烟火药,打不了几轮前边就看不到了。

不过这里是山上,山风迅速的把烟雾吹散。

巴图是伊尔根的侄子,他父亲是上一任台吉。他父亲死后,台吉之位被他阴险狡诈的叔叔抢走,为了安抚部落里人心不服,才给了他一个千夫长。

此时第一排枪响,他就知道糟了。他不是那些无知的牧民,他知道火器。他一个激灵就滚倒在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