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第264章 献礼震长安,动士族!(3/4)

李二点了点头,说道:“有心了。”

这玩意儿对他来说,虽然用处不大,但确实是孩子的一片心意。

长孙也笑道:“确实是有心了。”

对于两个孩子的心意,作为母亲,她肯定是能感受到的。

不多时,又有内侍,将马车模型给收走了。

有一说一,这马车模型也的确精美。

至此,大殿上就只剩下一个箱子了。

如果说,第一件梳妆阁是先声夺人的话,那么这压轴的又该是何物?

这一瞬间,就引起了众人的好奇。

不得不说,接二连三的礼物,让众人对大明王廷是好奇得紧。

除了李二那千里眼没让众人瞧出端倪来外,其他的物什,可都是让他们开了眼。

所以,作为压轴的重礼,大家也是寄予了厚望。

“最后一件也打开吧。”李二笑道。

今天,自己这儿子可是给他长了脸了。

看着最后一个箱子,王德全也是咬了咬牙,不过一想到这些年受的气,当下也是走了过去,将箱子打开。

这一箱看上去倒是平平无奇,里面密密麻麻的拜访着类似纸张的玩意儿。

众人一瞅,倒是失望的摇了摇头。

就这东西,当不得压轴之说。

李二也有些迷糊,就这?

我们一个二个的翘首以盼,你就给我看这个?

王德全却是笑道:“此物名为笔记本,也是大明王廷工艺的又一个极致。”说着,王德全便从中拿起了一本。

不大,也就成年人两个巴掌多大。

看到这个,有人不悦道:“前面几样,咱也就不说了,就这?也是工艺的极致?在我大唐,随便找个工坊,难道不比你们做得更好,更精致?”

“此言差矣。”王德全说道,“此物不单是工艺的极致,也是大明王廷在蒙学一道的极致,当初,殿下为了在大明王廷普及汉家文化,特意编撰了三字经,全文近千余字,皆是殿下一字一句斟酌而出。

诵之,朗朗上口不说,还能起到教化之效。

为此,殿下专门将三字经印制在了这本子的前页,既能教化学子,又能让他们温故而知新,最重要的是,这本子用之极为方便。

再配上专门为这本子准备的炭笔,亦可随取随用。”说着,王德全还顺手从笔记本上取下了一支炭笔,当然,如今的炭笔跟当初李承乾用起来时,可不一样了。

而听他这么说,郑旭摇头道:“蒙学一道岂有极致可言?纵使我大唐也不敢妄说这话。”

“不错,学无止境,岂有极致一说?”孔颖达也站了出来。

这件事儿,他和郑旭是一个意见。

蒙学,岂有极致?

其余人也是点了点头,哪怕大明王廷的确有诸多神奇之处,但在学问一道之上,他们还真看不上。

就一群草原上莽夫,若非李承乾的缘故,有甚资格妄谈学问?

王德全倒是不介意,笑道:“诸位可曾见过这三字经?”

“何须见过?”郑旭道,“蒙学一道,无出我大唐其右者!什么三字经,本官闻所未闻,也敢拿出来诓骗天下读书人?”

郑旭其实也不想如此,但学问是他们立身的根本,也是他们士族立身的根本,这会儿你拿学问说事,纵使只是蒙学,那他也不会轻易放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王德全不急不慢的将这几句背诵了下来,说道,“郑大夫,莫不是你没听过便是糟粕?还是说,什么学问都得经过你郑大夫的认可才称得上学问?

外臣虽然是商贾出身,但仅仅是这几句,外臣听了也是振聋发聩,为何你却闻所未闻?是该说你无知呢?还是该说你无知呢?”

郑旭都楞在了那里。

什么情况?

他都没听清楚王德全训斥他的话,而是还沉吟在那几句人之初、性本善里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