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教导朱元璋的时机(4/5)
陈标不意外这些人看不出来其中的坑。
就像是他之前所说的皇帝将要面临的几大矛盾,他点明后,宋先生等人可能恍然大悟,但他没提之前,即便宋先生和叶先生对史书倒背如流,也不一定会想到这里去。
原因无他,现在的人对皇帝天生敬畏,不会往那边想。
现代人在智慧心机上不一定比得过古代人,但他们有两点,只要是经历过正统教育的人都能比得过古代人。
第一是对皇权没有丝毫畏惧;第二是盖棺论定和高屋建瓴的视野。
这两点能让现代人站在“全知视角”上,对史书进行评价。
陈标虽是理科生,但理科生也要经过统考。大部分学生在统考的时候都是“开卷考试”,或者直接理科抄文科,文科抄理科。
但陈标是个优秀学生,即便他学的是理科,文科的课他也好好听了,考试也认真地准备了。
不过陈标现在知道的知识很浅显,大概就是“键政”的级别。
若是让文科生来,历史高考题除了极少数的背诵题,全是材料分析,他们闭着眼睛都能指点上下五千年。
陈标本不想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来当一个“键政高手”,但他爹说官制的制定是他当负责人,陈标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若不说服了这群人,没有解决官制中的坑。当朱元璋变成了洪武皇帝,这些坑在之后朝政实际运作中逐渐显现,朱元璋肯定会发现自己被坑。那自家爹不是死定了?
好一点,他和自家爹父子被处死,其他人流放;差一点,全家人都完蛋。
再者,陈标也不想看着朱元璋陷入陷阱,更不想看着喜爱自己的长辈们因此事埋下抄家灭祖的隐患。
陈标一边说,一边无奈想,他在这个世界牵挂的人越来越多,真不是一件好事。
朱元璋要了纸笔,一边听一边做笔记。
其他人见状,也都学着朱元璋做笔记。
陈家的人调亮了灯笼,并从屋内搬来了更多的灯架,让附近照亮如白昼。
张昶在管制上挖的坑,主要有三点。
第一,他加强中书省的权力。
宋朝为削弱勋贵、丞相、外戚、武将等权力,故意设置许多官职,让百官职权既分散又重叠,因此宋朝无外戚勋贵相权之忧,但冗官成了沉重的负担。
张昶在方案中详细阐述了宋朝官制混乱,“差遣、本官阶、散官阶、勋官、爵位,贴职”等官制并行,所以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砍掉职能相同的职位。
这一点很正确。
但张昶将包括武将任命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到了中书省,宰相几乎成为“副皇帝”。朝政中所有事,宰相不需要禀报皇帝就能自己处理。
若宰相谨慎,或许会事事禀报皇帝再处理;若宰相权力欲大,恐怕皇帝就被架空了;
第二,他增强地方的权力。
原本封建王朝收的税都要千里迢迢运进国库,路上肯定有损耗,这部分损耗一般都会转嫁到百姓头上。
如果地方上受灾,朝廷又从国库调拨钱粮,千里迢迢运到灾区,途中又会有损耗,且耽误时间。
而且这运输的过程中,贪官污吏就很容易伸手层层吃拿卡要。
于是张昶建议,就地建仓库,各省直接就地入库,只分很少一部分入国库。这样各地有事,立刻就能开库救人,百姓身上的负担也轻了。
这一点也很正确。
但以前朝代难道不知道钱粮运输会消耗吗?他们不这么做,是因为各地钱粮上缴,是朝廷控制地方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手段。
且大笔支出,比如出兵、治河、修路、赈灾等都需要朝廷负责,国库没钱,你指望临时从地方上调集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