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那不就证明他错了(2/4)
经过统计,从红巾军揭竿起义起,到大明建立,为元朝死节殉难的元朝进士多达四十人以上,这这些人绝大部分是汉人。
元朝的科举断断续续,每次录取仅有几十人,且分左右榜,汉人进士只占一半。可见元朝进士这一群体对元朝统治的忠诚。
特别在南方大地作战的时候,汉人进士群体比蒙古人镇压起义军更加凶猛。在元朝大军撤退后,他们自发组织乡勇军抵抗红巾军。
还有的人如张昶那样背地里谋划,为瓦解起义政权使尽全力。
大明建立后,他们也一直与大明作对。直到大明成为新王朝变成了既定的事实,他们才大举进入这个新王朝。
其实就连刘基、章溢、叶琛等人,也曾经是这群进士的一员,自发镇压农民起义军。
在封建时代,对于封建地主们而言,阶级斗争远远大于其他。
所以中途醒悟,为朱元璋鞠躬尽瘁,为百姓谋福祉的几位大先生,才难得可贵。
朱标并不知道,当朱元璋刚建立大明后不久,原本跟着朱元璋的寥寥无几的文臣被悉数排挤出朝堂。之后朱元璋朝堂上的文臣gāo • guān,被新科举进入的人占据。
朱元璋很信任这些大明建立之后才科举考上来的文臣。
这些文臣回报朱元璋的呢?是空印案,是郭恒案,是南北榜案,是朱元璋杀空了半个朝堂,被后世史学家评价为“冤案”的血腥□□。
外国史学家,和认可外国史学家的人说,这些都是“以前元朝官场的潜规则,朱元璋自己不知道,没有下令禁止,等他发现的时候就勃然大怒,并且不听人解释,这些都是官吏们一直以来的行为,并非官员刻意隐瞒,就大动屠刀,实在是冤案”。
在之后,朱元璋把曾经排挤出朝堂的文臣的徒弟提拔回来,让他们围绕在太孙身边。
但只知道纸上谈兵的年轻读书人,和在乱世中摸爬滚打武德充沛的实干老前辈完全不一样。
章溢为实行心中井田制,将家中田地全部均分给了乡亲;建文帝身边的文臣为了复兴周礼,就是每天商量给宫殿宫门道路和官职改名字,弄得朝堂一片混乱,勋贵人人离心。
被蒙骗而不知就是昏君,找不到解决办法胡乱shā • rén就是暴君。作为皇帝,无能是大错。这些都是朱元璋这个大明皇帝无法辩驳之罪。
这个时空的朱元璋隐隐发现了祸端,仗着自家身边几位大先生还精神矍铄,愣是压着科举,自己亲自一个一个面试举荐的人才,想先让朝廷班子完善之后再科举。这样科举上来的人,他才有时间去进一步培训其思想和能力。
身处什么位置,才会考虑什么事。朱元璋考虑的事,朱标暂时没想过。他只是出自最朴素的义愤,不愿意让降臣降将和付出了鲜血的大明将士官宦平起平坐。
都给我滚去劳动改造营改造一圈,再按照流程来当官!
朱标也知道,自己这种举措其实有些可笑,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但人非圣贤,坚持一些可笑的举措,能让自己心里舒坦,才是真实的有感情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