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名是最上等的利益(2/3)

商人们有了微醺之意,甚至眼前出现了幻觉。

他们想象着自己穿着广袖长袍,头戴簪缨,手持着散发着墨香的书卷,面带矜持的微笑,与人侃侃而谈,接受无数人钦羡目光的模样。

他们能想象出这个,是因为他们见过。

大明鼓励海上贸易,江南闽广有许多儒商来到南洋与他们做生意。

这些儒商虽然自己经商,但他们家中族人都有饱学之士,有些还在朝做官。他们自身也经过了良好的儒学教育,谈吐言行都和旁人截然不同。

这些人让他们脑海中只有一个词,那就是“清贵”。

他们知道“清贵”并不是他们想象中字面上的意思。但他们听过这个词之后,看到这群人将富裕和清高结合在一起矛盾又统一的模样,就忍不住联想到这个词。

朱标见着他们都在自己面前十分无礼的走神,垂眸无声轻笑。

以利诱之。

名是更上等的“利”。

安南行省的贵族们知道大明要管理好安南,必须任用本地人,所以他们有恃无恐。

朱标当然也知道,安南和云贵不同。云贵即便以前是土司自制,但历朝历代已经多次开发,中原文化早已经渗透,朝廷对云贵也已经很了解。

现在了解安南的人只有他,他分身乏术,就算有大明军士为官吏,勉强能填充基层,但也很难迅速教化安南。

但本地人可不只有那些老贵族。

拉拢一批人,打击一批人,这是华夏史书中看腻了的最低等的朝堂斗争,和为君之道。

朱标的诱饵已经抛出,那么这群商人为了得到他们的利益,为了得到身份和地位,能付出什么?

答案是一切。

这时候投靠大明,与从龙之功无异。

他们的目标已经不是赚钱,甚至不是成为安南新的官宦之家,他们的视线投向了北方,投向了他们曾经不敢踏足的中原,投向了大明的京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话可不只是用于造反啊。

……

朱标的三个哥哥知道自己突然打下这么大一块蛮荒之地,之后肯定会很辛苦。

他们已经动员好麾下将士,让大家勒紧裤腰带,重回红巾军时代,艰苦奋斗。

但朱标来了才一个月,只开了几场会,朱标的三个哥哥发现,他们急缺的人力物力似乎都不缺了。

别说朱文正,李文忠都傻了。他们俩一人拿着朱标的一只手,翻来覆去地看,观察这只手怎么就能点石成金。

陈英虽然没有做这么傻的动作,视线也在朱标左右手之间来回移动。

“我爹还是个乞丐的时候,就能空手套白狼,娶到我娘,得到濠州红巾军基业,还成了皇帝。我好歹背靠着大明,说动几个商人为大明做贡献,有什么值得惊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