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她们不懂我们去做(2/4)

朱标深呼吸,将这个仇暂时锁在小本本里。

开发岭北行省非常重要,在这个节骨眼上,他不能任性。

灾民们去修铁路的时候,原本以为自己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

不过他们没有反抗。

留在当地也不过是饿死,赈灾的粮食不可能到得了所有人手中。跟着官兵走,至少路上还有粮吃。

即便大明在地方上推行了几年的教育,但接受教育的百姓比例仍旧很低很低。

即使报纸宣传的力度比起以往封建王朝很大,但能听人读到报纸的人只是城里的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们对此一无所知。

对他们而言,大元也好,大明也要,都是高贵的官大人。而他们,不是人,只是地里忙碌的牲畜。

在遭灾的时候,他们比牲畜更低贱。

大明刚建立,还有匪乱盘踞在深山中。百姓间,也有人做着“朱元璋能当皇帝,我也能”的梦,试图煽动灾民。

只是大明的粮给的太足,他们的煽动一时半会儿没起作用。

他们已经决定好了,等到了修那个什么路的时候,灾民们一定会和修黄河的人一样凄惨。到时候,他们的机会就来了。

他们怀揣着这样的希望,混进了灾民中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来到了中原面向草原的门户,北京城。

“好了好了,来报籍贯领粮领衣服!会写字会说官话的人优先!”

“别挤!都有份!不听话的赶回去!”

“这里可是北直隶,北京城,财神太子管的!没听过豪商陈家?没听过财神朱标?不会缺你们这口吃的!”……

北直隶的官吏们听到灾民对太子的质疑,有些生气,说话语气逐渐不好。

帮忙不要钱不要粮维持秩序的北京百姓,连忙安慰灾民,让灾民们别乱说话。

“其他当官的大人俺不敢说,咱们北直隶的知省决定管你们了,只要你们肯干活,绝对饿不死!”

“听我的口音,我祖籍和你是老乡,听我的话没错!老实点,说不定能当个工头,不仅饿不死,还能攒钱寄给家里!”

“咱们北直隶的知省可是太子殿下,太子殿下都亲自来帮你们,难道你们还能想到能比太子殿下更让你们活的人?”

听到这番话,对皇权有天然敬畏的灾民立刻安静下来,想要兴风作浪的人也只能跟着安静下来。

这时候他们如果掀起什么骚乱,可能立刻就会被人砍了,根本不可能把灾民转化成他们的力量。

朱标让人一一登记了灾民籍贯姓名,并让同乡同村互相印证后,很快就把那几个浑水摸鱼的人摸了出来。

这些浑水摸鱼的人,身后大多都站着依托于村庄而生的非法宗教,然后他们会统一以白莲教的名义行事。

毕竟白莲教无所不包容,只爱造反。从宋时起,只要是依托宗教造反的人,都叫自己为白莲教。

朱标本以为能抓到几条大鱼,结果顺藤摸瓜摸下去,这些人中最厉害的也就是个村霸,手里就只有十几把从元末乱世藏起来的铁刀,就想当皇帝。

真是有自信。

不过朱标想起现代社会那些村里自立为皇帝的人,还有在网络上登基的人,嗯……要尊重人的多样性。

只是这些人总能蛊惑一些愚昧的百姓,造成悲哀的死伤。如果放任不管,还会变成大祸。朱标难得冷血了一次,在这些人还没造成大危害时,就全部判处斩。

下命令时,朱标神思恍惚了一瞬。

他发现,自己越来越适应这个社会和这个身份了。

这不是好事。

“每日三省吾身。”朱标靠在椅背上,半开玩笑道,“不能偷懒啊。”

三省吾身之后,朱标继续干活。

蒙古高原冬季有冰雪,工程期很短,现在可没有时间让朱标伤春悲秋。

春夏秋要用来修建铁路,不是用来伤悲的。

朱标做事向来喜欢让百姓有知情权。将人抓出来砍脑袋的时候,他也花了许多时间让人深入灾民中,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