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兴隆宝塔(1/2)
【兴隆塔下遇癫僧,三脉七轮显神通】
袭庆府,隶属京东西路。宋大中祥符元年,兖州升为大都督府,政和八年改为袭庆府,治瑕县,下辖瑕县、奉符、泗水、袭县、邹县、任城、仙源、莱芜、金乡、鱼台十个县。①
府城内商贸繁荣,酒肆店铺鳞次栉比,虽不比开封城内繁华多姿却也是方圆几百里数一数二的名城。尤其是城内东北隅的兴隆寺已是历经五百载的古刹,寺中一座宝塔十五六丈高矮,塔中供奉着佛祖顶骨真身舍利。
为了避免城门守卫怀疑,宋翊等人分成几批先后进入城中,在各客栈安身落脚。宋翊、杨志、花荣三人暂住城内东北隅的祥来客栈,其他兄弟也都住在附近不远处。
祥来客栈所在之处并不繁华,但酒楼内一应陈设却是丝毫不差,尤其店内菜品酒水颇合人意。三人免不了推杯换盏亲近一番,宋翊酒量甚豪引得杨志不住夸赞,花荣酒量有限但与宋翊一见如故免不了多喝几杯。
酒菜用罢,二人将花荣扶到楼上客房休息。安顿好花荣,宋翊对杨志说道:“咱们兄弟初来此地,需要四处打探一下才好做安排。”
杨志却犯难道:“我连日劳顿未得休息,饮了几杯更觉四肢疲乏想在店中休息一下,而且花荣兄弟喝的烂醉也许人照看。”
宋翊赶忙说道:“不当紧,哥哥留下照看花荣兄弟,我一个人四处遛遛反倒方便。”
杨志想想也对,府城之内人多眼杂,自己又面貌显眼,宋翊自己出去反倒方便一些。便对宋翊说道:“那你自己小心一些,千万不要争强生事。”
宋翊心道:“你倒是吃了争强好事的亏,我岂能与你一般。”嘴上却说道:“哥哥尽管放心,我将兵刃留在店中去去就回。”
宋翊哪里是为了打探消息,分明是心中憋闷四处溜达散心,。赤手空拳离了客栈,看到远远一处高塔,心道:“此塔这般巍峨,定是香火鼎盛之地。”于是信步而游向着高塔而去。
兴隆寺占地广博,约有百丈方圆,天王殿、大雄宝殿、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南北纵深次第排列,宏伟肃穆,布局严整。②
寺前共有三门,乃是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取“三解脱门”之意。山门之外又设放生池,全部由汉白玉砌成,干净整洁。
天王殿单檐歇山,上覆灰色筒瓦,额枋彩绘,精雕细琢,东西面阔五间,南北进深四间,内供弥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韦驮天将像。
宋翊原是三清弟子,不信释教,不拜佛祖,进了山门穿过天王殿直奔宝塔而去。庙宇虽宏,却无人朝拜。一路上仅有几名和尚在打扫院落,却未见几人前来上香。
宋翊径直来到宝塔之前细细端详。宝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空芯砖塔,底座约有八丈方圆,高约二十丈,二层外部设平座,二、四、六、七层盲窗修饰。
见宝塔一层有一拱门,宋翊心中稀奇,心道:“此塔如此巍峨雄浑,不知内藏何物?”举步便要跨进拱门一看究竟。忽听背后有人高唱佛号:“弥陀佛,施主请留步。”
宋翊扭脸观瞧,只见一名四十多岁的胖大和尚,宽鼻阔口样貌慈祥,双手合十满面笑容行礼道:“施主,此地有所不便,还请留步。”
宋翊见和尚年长,便手掐子午诀以道教晚辈之理施了一个圆揖道:“大师傅莫怪,在下实在不知。”
老和尚看出宋翊乃是三清弟子,便笑道:“看来施主不是本地人事,如若寻问佛塔之事,贫僧倒可略讲一二。”
宋翊奇道:“大师怎知我不是本地人士?”
和尚笑道:“若是本地之人岂能不知佛塔之事。”未等宋翊说话大和尚便又继续讲道:“兴隆寺原名普乐寺,初为尼寺,此塔建于大隋仁寿二年(602年),初为十三层木塔。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二月改名中兴寺,神龙三年改名龙兴寺。盛唐时期,龙兴寺香火鼎盛,对庙宇和宝塔进行了修葺和装饰。大宋开宝三年(970年),于阗国国王李从德之弟法藏大师,亲往西天取得释迦形像、世尊金顶骨真身舍利、菩提树叶及白玉叁佰玖拾斤前来大宋进奉。被天子封为“光正大师”,赏赐紫色袈裟一件,礼遇非常。”
大和尚说话极缓,话到一半却开始慢慢散步,宋翊则在一旁陪着,听大和尚继续说道:“后来,法藏大师随身携带舍利金瓶,奉宣云游,巡礼圣境,参访佛教圣迹,曾至五台山、川西、泗州等处,逐处斋僧一万人,各送金襕袈裟一件。法藏大师于兖州居住多年深感民风淳朴,盛世太平,恋皇帝化风,不归本处。大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龙兴寺改名兴隆寺。宋嘉祐八年(1063年),天子下诏以砖石重建兴隆寺宝塔,应法藏大师之宏愿将佛顶骨真身舍利葬于塔下,兴隆寺众僧供奉守护。”
一段几百年前的故事由大和尚娓娓道来,直听得宋翊心驰神往。二人边走边说,却一到了一处草坪之中,四周古树映衬清幽静怡。宋翊不知不觉竟然舒心许多,又问大和尚道:“不知大师法号。”
大和尚笑道:“贫僧法号空明,乃是本寺知客。”
宋翊立刻恭敬行礼道:“原来是空明大事,在下失礼了。”
大和尚笑道:“哪里、哪里,待客弘法乃是平僧分内之事。”
宋翊本是好学之人,求知若渴,越是稀奇的事情越要钻研一番,继续问道:“空明大师,何为佛祖顶骨舍利真身。”
空明双手合十正色道:“佛顶是佛祖的头顶骨自然隆起呈一髻形,又称肉髻。乃是佛祖的三十二相之一,佛顶骨舍利便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头顶肉髻,乃是界至高无上的圣物。相传,释迦牟尼佛祖荼毗③后,阿难等弟子从骨灰中得到舍利八斛四斗,其中佛顶骨最为珍贵,因佛祖之大智慧皆化在顶骨舍利之中。”
宋翊恍然明悟,却又问道:“贵宝刹有此珍宝,为何却门庭冷落。”
空明听宋翊如此发问却不恼怒,仍是笑着回道:“皆因当今圣上笃信三清,降旨改佛为大觉金,菩萨改为大士,罗汉改尊者,和尚为德士。天子行道,万民必也遵从。不过也好,你看我的法号,空、明,空即是明悟。”
话声刚落,却听一人大声说道:“空明大师所言在理。想我青龙寺乃是密宗祖庭,大唐的皇家护国寺庙,被东瀛真言宗视为圣寺。如今竟被一道圣旨拆为平地,害得贫僧从京兆府千里迢迢前来挂单。”④
宋翊寻声望去,见一僧人身高五尺四寸左右,筋肉精健,面容刚毅,黑髯垂胸,双眼烁烁有光。
空明大师笑着介绍道:“这位是青龙寺的静悟大师,最擅长密宗心法。”
宋翊依旧按照道家礼仪向静悟大师行晚辈之礼。静悟看了却奇道:“哦,原来你是三清弟子。好的很好的很,你是哪一派谁的弟子?”
宋翊现在背着官司不愿自报家门,因而犯难不语。
静悟也不追问,继续说道:“罢了,时下三清鼎盛我也不甚关心,唯有一事我想问你一二。”
宋翊见此人言语直白粗浅,怎也不像个得道高僧,但身在他人之地多少要有些礼数,于是恭敬回道:“大师若有疑问但讲无妨。”
静悟嗯了一声,问道:“你们三清弟子最讲究练气之术。据传,天下练气之术皆是道家所创,你能否给我讲一下练气的法门?”
宋翊心道:“这个大和尚怎么问起此事,莫非要拜师学艺不成?”
宋翊只随着云守清学过一些内功基础修炼之法,而梁师成也是几近于强行灌输,自己还真就是略懂皮毛而已。
宋翊想了想,硬着头皮将自己所学揉在一起说给净悟:“人之初生便有气,无气则无法立于天地之间。人之初生所具有的气便是人身真元,如若真元耗尽人之将死。真元存于气海,通过修炼可以不断成长,生出越来越多的真气,将真气导入奇经八脉便可覆于体表发肤用于五脏六腑。气海位于人身脐下三寸之处,真元精气皆藏于此。每人的真元质地皆不相同,就像人生来体质便是有强有弱。通过修炼真元,精气的量可以越来越多,但是质地却无法改变。修炼真气又分形导、意导、音导、外力导几种,为的是引导真气运行周天,打通任督二脉吸纳天地灵气。”
宋翊一口气将所知皮毛杂汇在一起讲了,谁知静悟听候竟然十分满意,自顾自地说道:“你们道教练气有奇经八脉的说法,我们密宗却是讲究三脉七轮的修炼。所谓三脉,即是左中右三脉。其中最重要的是中脉,位于脊髓的中间,由头顶至海底。左脉和右脉在中脉的两侧,距离约牛毛的十分之一。七轮便是顶轮,眉间轮,喉轮,心轮,脐轮,腹轮,海底轮沿着中脉从头顶至海底依次向下。一旦中脉七轮通达无碍,便能通彻天地。”
宋翊从未接触佛法,更未听过三脉七轮之说,静悟所述大违常理,心中震惊非常,脱口问道:“三脉是否可见?”
静悟正经道:“不可见,但若冥悟可以感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