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针锋相对(2/2)

转天一大早,宋翊便被旁边房中收拾行囊人来人往的声音吵醒。想是这些军汉已经起身,准备赶路。宋翊却不着急,知道他们定要去睦州方向寻找方腊,因此继续躺床上睡觉。

等到几名军汉用过饭,起码走了几里路出去,宋翊才不紧不慢地起身。此时已经到了晌午,下到堂中吃些饭菜再上路也不迟。

歙县并非繁华富庶之地,客栈中的酒菜也是普通之极。宋翊只为果腹,于是随便点了一碗羊肉汤饼。等饭时,瞥见旁边桌上一名十七八岁的年轻道士,没见过饭食一样抱着一碗素汤饼狂吃猛喝。

宋翊看他样子便想起自己落魄之时,心中不觉暗自好笑。本想花些银两给他点上两个好菜,却见门外渣渣呜呜进来一个大汉。这大汉看着倒不是个坏人,本意也是到店里吃喝,可偏偏却寻上这个小道士的晦气。

大汉撇了小道士一眼,啐了一口道:“平常就看不惯装神弄鬼的人,今天看到这个牛鼻子分外觉得可气。”

小道士也真怂得可以,两人离得甚进说话声音又大,他确如没有听见一般继续埋头吃饭头也不敢抬上一下。

大汉见小道士不接茬倒也不会一味纠缠,昂着脑袋与小道士擦身而过往柜台走去。可巧,小道士随身带有两尺多高一个长条木匣立在脚边,好倒不倒偏偏此时倒下,正巧落在大汉脚上。

那木匣显然分量不轻,砸得大汉抱着右脚直跳。小道士反而惊得两眼圆睁,一片汤饼挂在嘴边,咽也不是吐也不是。

大汉抱脚呲牙咧嘴地跳了一会儿,瞪着两只铜铃一般的眼睛,一把将小道士提了起来。

大汉身高与宋翊相仿,却胖了两圈有余。小道士身材瘦小比大汉矮了将近一头,竟被大汉一只手提得双脚离地。小道士费力地架着对方胳膊,憋得满脸通红,像条可怜的野狗一样。

宋翊哀叹一声,都是同道中人实在看不过眼,于是放下碗筷走上前,去双手抱拳向大汉说道:“这位大哥,这名小道士也是无心之过,大人有大量可否饶他一次。”

宋翊身量比大汉还要好高些,而且一看便是健硕结实之人。大汉也不愿意无端端招惹是非,单手一搡便将小道士推出老远,算是将他放了。小道士急忙学了宋翊样子,向大汉躬身道歉。

大汉哼了一声转身要走,却听小道士轻声嘀咕道:“该死的东西没来由地消遣小爷。”

这句话可将大汉恶火呛了起来,二话不说扭回身照着小道士面门就是一拳。眼看碗口大的拳头到了面前,小道士吓得两眼一闭不闪不躲直直等打。

宋翊眼疾手快,一把将大汉手腕攥住。大汉虽然身体壮硕,但却不似宋翊练过更骨术一般有力,玩命拉了两下竟不能将手臂收回。

那大汉连番受辱,心中恼恨已极,回手一拳直捣宋翊胸口。宋翊岂能被他打到,身子一侧便避到了够不着的死角里,一只手却仍然攥着大汉手腕,任凭大汉胡捶乱打也难碰到宋翊一根汗毛。

宋翊手上慢慢加力,大汉疼得冷汗直冒,心知对方定是有武功在身,自己一个出力干活的相差太远,于是口中喊道:“不打了,不打了。”

宋翊松开手腕,大汉用手使劲搓揉着,瞪了小道士一眼骂道:“算你牛鼻子走运,老子肚子饿的狠了今天不与你计较。”说罢看了宋翊一眼,哼了一声迈开大步去找小二点菜。

宋翊摇头轻笑两声,负过银两便要启程赶路,谁知小道士却一路追出来道谢。宋翊也不便骑马将他甩开,左右无事便与他闲聊两句。

仔细看来,小道士虽然长得清瘦,但眉宇之间确有一股英气。宋翊问道:“你这道士是何门派?”

小道士回道:“我是冲虚派的,我叫韩禄,我师傅是冲虚子王德林。”

宋翊却从未听说过冲虚派。当下三清盛行,一夜之间便能涌出不少的小门小派,稍微有些本事的都能开宗立派自称真人。别说宋翊这种资历没有听过,估计张虚白、林灵素没听过的也占多数。

宋翊只当是哪个骗吃骗喝的小门小派,因此不十分在意,但却要说上这小道士两句:“我说你这小道士也真是,砸到人家的脚也就罢了。但你明知自己不是对手还要出言交恶,你当真是欠打。”

韩禄却满脸委屈地说道:“我那不是说他。”

宋翊气道:“不是说他?难不成是说我?”

韩禄急忙解释道:“不是不是,我是说这盒子里的东西。”

宋翊奇道:“盒子里的东西?难不成你盒子里装的还是个活物!?”

小道士却不答话,而是神神秘秘地将宋翊拉到一处角落。宋翊也是好奇匣中之物,因此便未拒绝。

韩禄自行囊中取出木匣平放在地面上。木匣使用普通枣木打造,手工却是是十分精细,而且也是新造之物。

时值正午日头高悬,韩禄抬头看看天空又将木匣挪了挪,尽量让阳光充分地照在木匣上。随后长出一口,又谨慎地想了想,才轻手轻脚地将木匣打开。

木匣中已木板分为三格,里面分别放着一块熟铁。熟铁颜色黝黑但却有深有浅,上面各贴着一张灵符,在阳光的照射之下仿佛冰块一样冒出轻轻的寒汽。

宋翊好奇地伸手摸去,却听韩禄惊叫一声“别碰!”

韩禄还是慢了一步。宋翊着手之处一阵冰冷刺骨,透体的寒意顺着手臂瞬间蔓延到了全身。宋翊体内的四个轮穴仿佛在响应这股寒意,未经主人催动全部自行开启。紫色的光芒包裹全身,寒意一触即溃,眨眼间便尽数退缩回熟铁之中。

宋扭脸喝问:“你是何人!?”

备注

1宋朝缺马,四尺以上已经是好马。

2营就是指挥,宋朝的基本做战单位,一营为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