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万字求追读】(4/4)

前前后后好几拨人,很快就是把汴梁举起造反的事情给坐实了。

“太后,哈麻、特木尔几个奸贼在汴梁造反,拥立魏王孛罗帖木儿为监国!”

“太后,哈麻等人传檄天下,要举兵进大都!”

“不好了,太后,大都的草原各部勋卫有异动!”

“启禀太后,大都不少权贵纷纷逃走了!”

魏王孛罗帖木儿属于是元帝妥欢帖木儿为数不多的近亲宗室,封地就在河南,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是却是身份尊贵的皇叔。

如今魏王孛罗帖木儿被哈麻、特木尔等人拥立为监国,大有不调查清楚先帝死因不罢休的架势,一时之间大都内人心惶惶,谣言满天飞。

奇皇后利用手段稳定的局面,很快就是崩塌的稀里湖涂。

大漠草原上的蒙古诸王总管们人疑虑重重,纷纷不像从前那般恭顺。

河南、山西、陕西、山东一带的元军官员纷纷叫嚷要严查内奸凶手。

只有大都、辽阳、高丽一带还算听从奇皇后和新皇帝爱猷的命令。

不过,哪怕是大都城内,也逐渐有了不可控的事情悄悄发生。

大都的酒楼茶肆之内,开始慢慢流行各种宫内秘闻。

“哎,你们听说了嘛?”

“什么,快讲讲!”

“我听我邻居家的二舅子的把兄弟说,先皇之死,跟奇皇后脱不了干系,奇皇后为了让太子爱猷登基,把先皇行藏泄露给了红巾贼,才有了洪泽湖的祸事!”

“我也听说了,不仅是这奇皇后有问题,就连那皇太子爱猷也是有问题啊!”

“什么问题?快说来听听。”

“我听说,爱猷不是先皇骨血,乃是奇皇后与西域番僧肉身密炼所生!”

“对对对,我也听说了,先皇早已经察觉爱猷是野种,奇皇后淫邪不堪,准备在御驾亲征之后回来废掉奇皇后母子,另立太子呢!”

“奇皇后淫邪勾引西域番僧,串通了红巾贼,害死了先皇!”

“大忠臣哈麻、特木尔等不甘心让大元落入妖后之手,这才在河南拥立魏王监国!”

整个大都城内,各种谣言满天飞,很快就是传到奇皇后的耳朵里。

“金大!朴大!”

奇皇后怒气冲冲的命令道。

金大、朴大两个高丽宦官头领,立刻跪着听命。

“你们带着本宫令旨,捕捉一切散布谣言的贼人,不可姑息一个!”

奇皇后派出数千禁卫差役等人在大都城内抓捕散布谣言者。

但是。

这一切不仅没有被平息下去,反而是愈演愈烈。

更加离谱、荒诞和香艳的谣言,很快就是传播的更加厉害。

奇皇后与准皇帝爱猷二人无可奈何,只能是装作一切都没有听过了。

草原、中原一带的蒙古将领宗室们虽然闹起来,但是辽阳、高丽等地还是听从命令的,他们派人进入大都护送,坚决支持新皇帝爱猷的正统性。

奇皇后与儿子爱猷盘算着,现在有了高丽藩属国的支持,就可以利用高丽水军南下联络江浙行省平章伯鲁。

到时候,就可以用江南的财力物力支持大都整军备战,镇压哈麻、特木尔等乱臣贼子。

除州,安抚使官衙。

冬去春来。

红巾军大宋龙凤二年。

蒙元皇帝妥欢帖木儿虽然在高邮湖被杀,但因为新皇帝爱猷没有正是等级发布新的年号,依旧延续使用至正十三年。

淮东一战大胜,朱瀚的除州获得了大批的俘虏,不仅工矿劳役得到了补充,就连军屯农耕也是得到了大批劳力补充。

“大人,十七个军屯农庄,全都发放了高产种子,就等着开犁耕种了!”

施耐庵捧着一堆文书,正在向朱瀚汇报除州军屯的进展。

经过好长时间的积攒,朱瀚用系统签到奖励,总算是囤够了一批高产的庄稼良种。

这些庄稼良种,不仅是一两个种类,而是包括了水稻、旱稻、玉米、红薯、土豆、西红柿、胡萝卜等十几种新作物。

这些高产作物,哪怕不用农药化肥的加成,也依旧能够获得亩产数百斤,甚至是一千多斤的成果。

对于朱瀚‘广积粮’的战略来说,有了这一批高产良种助力,差不多相当于让一年的收成,抵得上原本年的收成!

“军屯播种新种子,一定要做到最好,不仅是为了今年的产量,保证军粮的自给自足,更是要给百姓们一个表率,让他们看看,我们最新良种的实力,绝对不是什么胡乱吹嘘,打消他们的顾虑。”朱瀚认真的说道。

在获得后世良种后,朱瀚曾经想要让分到田地的百姓们耕种。

但是,除州当地的百姓们对于播种从没有见过的粮食作物,一个个都是顾虑重重,除了一些水稻旱稻之外,其余的玉米、土豆、红薯等粮食,他们都是不愿意耕种。

百姓们心中都是害怕,一旦这些不认识的粮食绝收或者出现产量问题,那就不仅是无法缴纳官府粮税的问题,更是一家老小饿死的大事了。

如此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是不敢冒险。

朱瀚对此也不强求,他让施耐庵给各个军屯发放粮食种子,只要军屯的产量公布,相信到时候百姓们就会争先恐后的来求着种了。

如今的除州,朱瀚手下武将有周德兴、常遇春、蓝玉、胡一八、陈宝刀、陆仲亨等人,可以说是人才济济。

至于文官方面,则主要是施耐庵和胡惟庸几个人。

其中,施耐庵负责军屯、军粮、征税、谋划和工商等事务,胡惟庸则是负责次要一些文桉、学堂等事务。

毕竟,施耐庵可?

??大元朝进士出身,而胡惟庸连一个秀才都不是,二人在学识名望上差的太多了。

其实就算是李善长,在学识名望上也比不过施耐庵。

而且朱瀚对于历史上胡惟庸谋逆的事情还是有些芥蒂的,属于严重观察的一类。

“副帅,如今除州粮库有已经是快要空了,眼看着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下官之前建议设置的平安仓,不知道副帅考虑的怎么样了?”施耐庵紧接着问道。

朱瀚一听,立刻就是笑了起来。”先生提的建议很好,我自然是没有什么问题,而且我也派人去给了大帅汇报,不仅要在除州设置平安仓,还要在定远也设置平安仓,防备发生灾荒。”

所谓的平安仓,其实就是战略物资储备仓库。

经过连番几次出征大战,再加上支援刘福通等红巾军友军的粮草,朱元章兄弟存储的粮草物资几乎消耗殆尽,必须要马上补充,而且要加倍补充,防止等到秋天的时候天灾导致措手不及。

朱瀚对于这个建议,自然是非常赞成。

他可是知道的,元末天灾频频,绝对不是十年八年能够风调雨顺的,甚至于在历史上到了明初洪武年间,还依旧是天灾频繁,连老朱家皇陵所在的凤阳府,都是因为天灾人祸导致乡民bào • dòng,震惊了朝野上下。

所以,对于平安仓的设置,朱瀚早已经是有了想发,施耐庵提建议之后,自然就是毫不犹豫同意。

“那可太好了!”

施耐庵高兴的笑了起来。

他自从来了除州,一跃成为了红巾军首屈一指的智囊谋士,仅次于大帅身边的总都事李善长,让他有了一展宏图抱负的成就感,天天都是把心思扑在了军政谋划上,连最喜欢的宣和梁山好汉故事都是只能偶尔抽出时间去写。

施耐庵刚刚高兴,却是又很快神情暗澹下来。

“可是,如今食盐交易虽然获利丰厚,但花销同样巨大,已经没有多少余钱去购买粮草物资,这平安仓建立起来,恐怕也是一座空仓啊。”施耐庵有些无奈的说道。

朱瀚转手倒卖食盐,获利自然是非常丰厚。

而且,随着江浙、江西等地食盐销售逐渐恢复建立渠道,食盐的销量和利润也是稳步递增。

不过,红巾军的数万军民的物资补给、大小官吏的俸禄开销、支援友军的粮草供应也是在逐步增加。

偏偏朱瀚又是接连否定了李善长提出的给农民加税的建议,让红巾军根本没有多余的财力了。

朱瀚对此倒是并不担心,因为这一切早已经在他的计划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