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作品边上的话3(1/2)
文学创作是一面多棱镜,可以从不同角度和截面折射出时代的印记。
在中国有贫困的群体,今年这个时间节点,他们将告别贫困,摆脱贫困,这是好事情。值得欢欣鼓舞,但越是到这个时候,我们要冷静地回过头思考一下,哪些可以成为让我们继续努力的力量,哪些是可以丢掉的包袱。
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必须想清楚一些问题。
可能有的人会说,那些命题太大了,不是我们这些小老百姓所想的。那这部小说里有很多烟火气,有很多儿女情长,有很多跟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事。
可爱的读者们,不妨慢慢品读。
讲到小说的细节,我有一个作家朋友,他叫王跃文,我尊称他为“跃文老师”。他的小说里,有宏大的命题,更多是很多有趣的细节。
公元1999年,跃文老师创作长篇小说《国画》,一时洛阳纸贵,廿年长销不衰。书中凡涉宴饮,杯中必是酒鬼酒。老师曾笑曰,《国画》盗版书籍不下五百万册,按一书三人阅之均数计,读过此书者不下一千五百万人次,吾乃酒鬼酒之义务推销员也。
虽为笑话,老师于酒鬼酒之宣传推介,有目共睹,功莫大焉。
看来,作者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啊!
再说到语言运用上,作者这部小说用了很多当地的方言。这是出于小说立意的考虑。就故事而言,如果你写的是乡村里的人,讲得却是一番城里的话,难道扶贫就是如此去扶贫的?说着普通话在大都市扶贫?
恐怕不现实吧。
记得作者刚参加工作那会,在一个乡镇工作,作为一个外地人,开始的时候,说着普通话,跟当地老百姓打交道,人家根本不跟你交心,很多事都不跟你说,很多情况也不跟你反映。于是,我花了整整三个月时间,把那地方的方言学会了,跟他们交流起来,顺畅很多,工作开展起来,也得心应手起来。
这个真不是夸大语言的力量。因为有事实为证,没掌握当地方言的时候,我只是一个过路的干部。学会了后,当时就有人要给我介绍女朋友了。
当然了,为了广大读者更好地阅读,一般来说,比较难懂的方言,我还是备注了一下。毕竟,小说是写给大家看的,不是挂着好看的。
就艺术性而言,方言更有生活的张力,更有意思。很多人会说,网络小说讲什么艺术性哦!我不这样认为,我写的网络小说,都会讲究艺术价值的。不会无病shen • yin,也不会故意出奇制胜。
这里要说明几个问题,便于读者更好地阅读,也表明作者的一些观点。
第一,关于主体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扶贫都是干部来扶,主体就是扶贫的干部,或者村里的“能人”,很多影视作品和小说,普遍都是这个调。这样走进了这个误区。脱贫攻坚的主体是广大老百姓自己。不是干部,也不是什么“能人”,他们的作用只是一个引领和示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