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作品边上的话3(2/2)
贫困这病啊,还是得自己去治。
第二,关于善与恶的问题。也就是真善美的老问题。这个世上有了这个标准后,我们做事就有了自己的基本尺度问题。怎样去为善,怎样去不为恶,这部小说里也涉及了。
第三,关于传统与现代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守正与创新的问题。但在乡村里,很多的传统都在慢慢消失,慢慢没有了踪迹。我们老说要留住乡愁,可事实上,不保护这些优良传统,哪里来的乡愁。因此,小说里有民歌,有儿歌,有民族服饰,有民族建筑,还有一些民间偏方之类的东西。
第四,关于城乡二元并存的问题。在现实中,有些地方搞脱贫就是建小城镇,直接让农民上楼,住上免费的砖房。这是脱贫吗?确实也脱贫了,可是能持续吗?能稳定吗?小说里有探讨。
第五,关于治理与放养的问题。有的人说,要留住乡愁,就不需要乡村治理了,基层党组织弱化不弱化也无所谓了,就当放养呗。作者只想说,放养久了,可能也就变成荒芜之地了。
野蛮地生长和文明的成长,还是有区别的。
第六,关于文化与蛮化的问题。反映脱贫攻坚的小说或者影视剧里,更多关注的是产业扶贫,其他的,关注的比较少。像文化这块就更太少了。
很多人认为文化跟扶贫扯不上,人家要把物质提上去,你来谈什么精神的东西。作者在这里不多说,在作品里慢慢讲故事。
第七,关于乡土中国的问题。有很多人问,为何取名叫:大国乡是?是什么意思?
其实答案很简单,“是”就是道理的意思。我们抓扶贫工作也好,搞乡村振兴也罢,找不到好的方法,找不到对的钥匙,那很多问题都解决不了。这个“是”可能藏在当地的风俗习惯里,藏在当地的民族形成中,藏在当地的饮食与服饰中,等等。在作者这里,这个“是”就是***经常提到的“实事求是”的“是”,也有点像老子说的“道”——道可道,非常道!
作者有个野心,把这部扶贫小说写成新时代一部时代史诗,但可能功底不够,无法达到,只能不断努力。
我相信,等种子发芽了,就是希望变成现实的开始。
因此,我只能以小切口来抒发大时代的文艺洞见,只能以一个个小村庄、一个个乡镇的大巨变,来描绘这个时代画卷。
最后再强调一句:本小说纯属虚构,但很多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主人公就不要说了,书院,美食,服饰,好玩的地方,还有那些可以煮酒的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
请不要对号入座噢!
故事的主人公,欧阳向前是个小人物,但可能会经历大转身的卓绝历程!
不信,慢慢读小说,咱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