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贞观元年诸大事结束(5/5)

天子的诚意,再也不会有人去怀疑了!

这项判断很快就得到了验证,当初一直都在外逃匿的一些东宫官员,纷纷在山东现身,主动向官府投靠,李世民大笔一挥,再次重申了大赦令。

“诸原东宫僚属以及楚王僚属,不必投案,按照原先的官职到吏部报道,重新评定即可。”

不仅仅保住命,甚至就连官身都还在,这属实是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

李世民的声望就在这一件件事中大幅上升,而减政宽刑的效果也非常的好。

在休养生息的阶段,政府不干涉就是最好的执政方式,在诸位宰相的运作下,除了修整水利之外,几乎停下了所有的大型工程,这极大的减少了徭役的数量。

再加上大唐奉行的防御策略,不主动进攻突厥,而是在边境和突厥打一些小规模的战争,不需要大量的辅兵,对兵役的要求也极低。

在这种大政方针之下,大唐的恢复速度极快,本来人口就非常多,虽然比起隋朝鼎盛的时候少了许多。

但因为李唐统一天下的速度极快,所以三千万的人口依旧非常强横。

要知道当初最鼎盛的时候,中原也就是不到六千万人口,再加上西域等外藩,也就是六千多万的人口,现在中原有三千万人口,基本上已经足够撑得起几乎所有的对内对外战略。

……

在贞观元年八月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被册封为太子,正式入主东宫,这是一件众望所归的事情。

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的地位瞬间就变得有些不同了。

甚至可以说,举朝的目光都投了过来,他就是洛玄夜。

洛玄夜在现在的唐廷中,地位很不同,因为他地位太高,从贞观元年封赏之后,洛玄夜就再也没有担任过什么能够立功的实职。

因为他已经有一点升无可升,封无可封了。

他最常做的事情就是进宫陪李世民喝酒,这倒是和当初李渊身边的裴寂差不多。

在李承乾被立为太子后,李承乾拜完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之后,就来拜见洛玄夜。

因为洛玄夜是太子太师和太子太保!

这两个官职是现在大唐最高的,因为现在的大唐没有非皇子亲王担任正一品三公和三师的。

所以他这个从一品的官职,已经是最顶级。

现在洛玄夜担任太子太师和太子太保,就注定要和太子有一定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很快一项新的任命就下来了。

洛玄夜的嫡长子洛君成,进了东宫陪太子李承乾读书。

洛君成日后一定是太子的班底,这是毋庸置疑的,又有洛玄夜保驾护航,再加上长孙皇后的地位,和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的信任。

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比他的大伯父可要稳妥的多了。

————

贞观元年的大幕落下,我们或许不能仅仅根据一年的执政来下一个定论,但事实是,仅仅贞观元年,李世民和他的宰相,所面对的种种挑战,几乎都交出了一个完美的答卷。

在这一年中,唐朝不仅仅确定了未来几年的大政方针,还颁布了科举制度这个影响深远的选官制度。

久经战乱的百姓,在天下一统后的第五年,终于感受到了来自中央朝廷的恩泽雨露,从某种事实上来说,直到贞观元年,大唐终于开始承担一个大一统王朝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这个局面直到贞观三年,开始结束,这是下一节的内容。——《唐帝国兴衰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