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备考(2/4)
他提出一些问题后,张敬修往往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连很多需要阅历、经验才能深切领悟的道理,张敬修也能一点就透。
而与之相比,张嗣修、张懋修虽也刻苦学习,但天份上就差得远了。
但这几天,他看了张敬修所作的五篇文章,有两篇就是放在会试之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另外三篇却中规中矩,破题虽是极好,皆破尽题中之意,但破题以下,却乏善可陈,多是些以往用过的陈词滥调。
同一个人所作的文章,差距却如此之大,故而余有丁忍不住向张敬修问道:“君平,这几天我看了你作的这几篇时文,优者可为科场范文,劣者却如初入科场之人所作之文,此是何故?”
张敬修脸上颇有些不好意思,道:“学生近日为准备秋闱,将以往科场范文尽数背了下来,行文不知不觉间就如此了。”
余有丁心中对张敬修的过目不忘之能着实羡慕,但见张敬修如此急功近利,依仗天赋走入歧途,心道:虽天生此才,然到底还是太年轻了。
当下,他笑了笑道:“从你的文章看,你对经书的理解还是到位的。我看过你院试及在国子监所作的那篇时文,皆可称得上佳作。但你文章时优时劣,说明你对经书的理解和制艺上有很多问题。”
说道这里,余有丁停了一下,道:“你可知你文章不足所在?”
张敬修心知自己虽继承了原主的学问,又有两个灵魂融合后的非凡悟性,并花费很多精力用于学文制艺上,但终究钻研时日不长,使得他对经书的不少地方理解不够深入透彻,导致他的时文时好时差。
而为了应付科场,张敬修疯狂地背下了张居正从各地搜集来的历年科场范文。又使得他行文多有模仿前人的痕迹。
这时,见余有丁耐心指导自己,张敬修恭声道:“请先生赐教。”
余有丁笑道:“你记忆过人,却不可依仗此能妄图走捷径。你要记得,治学如铸钱,当采铜于山,方可铸得真正的新钱,而非买旧钱充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