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永乐大典与世宗实录(3/5)

可惜的是,这部旷世大典主要是永乐大帝为了粉饰太平的面子工程,再加上整部大典全靠抄写,所耗工时量过大,印刷技术也不像后世那般先进,故而只抄录一部,存放于文渊阁中,供皇帝治国理政时查阅资料御用。

直到嘉靖三十六年,宫中发生大火,险些将那大典孤本烧毁。而嘉靖皇帝最喜爱《永乐大典》,为防止大典再遭受类似祸患,便萌生了重录大典的想法,于是同大臣徐阶反复商议此事,并在嘉靖四十一年,任命高拱、瞿景淳、张居正等人负责《永乐大典》重录工作,到了如今,大典总算是要抄录完成,至此这部大典就有永乐抄本(正本)和嘉靖抄本(副本)两部。

思及《永乐大典》的命运,张敬修不禁想到,若是能有后世那般先进的印刷技术就好了,这部集中华文化精华的大典就不至于会大量流失。

“肃皇帝在位长久,章牍浩繁,诸司档案资料缺轶,故而编撰《世庙实录》之事进展缓慢,所以本院就打算让尔等一边熟悉院内章程典制,一边充任纂修官,尔等可有难处?”诸大绶问道。

张敬修三人听了都是拱手道:“下官但凭掌院差遣便是。”

诸大绶满意地点了点头道:“好,尔等今日第一次上衙,先去与其他同僚会一会面,再跟着陶侍读熟悉一下国朝典章制度、学习制诰文字、考议制度、详正文书,明日本官再为尔等安排各项事宜,过一段时日再专门负责一事情。”三人自都应是。

谈完了工作,诸大绶又与几人寒暄数语,就带着三人去见陶侍读。

翰林院临玉河一侧有一处小院,堂屋三间,屋内却没有板壁相隔,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十余人在此通堂办公,翰林院侍读是正六品,比张张敬修的从六品修撰高一级,诸大绶说的这位陶侍读就是和他同科的榜眼陶大临。

陶大临和诸大绶、罗万化一样,都是浙江人,而诸大绶和罗万化更同时绍兴府人。

在这里,不得不说此时的江浙真可称得上文风荟萃之地,翰林院中科名高者绝大多数出自此二地。当然,就是整个进士榜中,也是此二地的读书人居多,故而在后来朝政混乱,形成党争之时,朝堂上渐渐形成以浙人为首的‘浙党’和以江南士绅为代表的‘东林党’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