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我们没得选(2/4)
可是司马光却拒而不受,自请离京。大有不和王安石同殿为臣的意思。
他之所以如此坚决的反对,更多的是王安石的变法主张。
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是,民不加赋而国足用。
意思是不需要百姓增加赋税,而国家所用之钱很充足。
简单来说,王安石主张的是开源,而司马光主张的是节流。
两人主张虽说有所区别,却也不是不能共存。
但是王安石开源的目标,几乎都是百姓。
在司马光看来,大宋弊端虽多,最严重的却是三冗问题。
应当通过吏治来解决三冗问题,缓解财政压力。
吏治清明,朝廷百姓自然都能富起来。
开源可以,却不应在百姓身上动脑筋。
司马光深知民间疾苦,知道百姓已不堪重负,这一点从各地时常发生叛乱就能体现出来。
王安石变法的策略看似对百姓无害,反而会惠及百姓。
但是在司马光看来,吏治不清,再好的政策实行下去,也会出问题。
可是王安石不这么想,在王安石看来,三冗问题固然要解决。
却应该先想办法缓解朝廷财政压力。
三冗问题归根结底,其实可以看成二冗。
冗官、冗兵,才导致冗费,要想解决就得对文武官员下手,触动他们的利益,反对阻力太大。
当初范大相公的新政,就是想解决冗官、冗兵的问题,遭遇了极大的阻力。
而朝廷财政压力非常大,新政迟迟不见成效,反而引起朝堂动荡,最终导致新政失败。
吸取了范大相公的教训,他变法的策略一开始并不想对三冗问题下手,而是想着开源。
一方面是为了缓解朝廷财政压力,其次就是为了给官家一点甜头。
如此一来,才能坚定官家变法之心。
这一点也不能算全错,神宗为何那么坚定的支持王安石变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