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辉煌科技进入(2/4)
人,看不清的往往是自己。
工程师往往有比较多的书生气,自我中心心高气傲,是不太好管的。
而中国近三十年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又有些矫枉过正,很多人把丛林法则当成了适用于一切领域的真理,但是对于工程师这个特殊的群体,简单地用丛林法则来管理就是最大的失败。
工程师是什么呢?可能有人说工程师不是科学家,只有那些研究高大上理论的人才是科学家,其实是错误的,从事对未知问题研究的人都是科学家,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影响世界的发明,比如前面的那个观察神经纤维萃取物的无聊医生,普鲁士医生鲁道夫·菲尔绍,没有他也不会有液晶显示技术的出现,或者要晚很多年。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医生怎么是科学家呢?实际上,只要是他进行科学研究就是科学家,没有人规定必须是研究所的才是科学家。
国外对工程师的管理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尽管他们也有一些问题,但总体来说还是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首先在工程师的入职上,就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欧美已经普遍富裕,只要有份工作,哪怕是最低工资也能买房买车。
就算是失业,只要提供失业证明,也可以获得接近一年的失业保险金,这一年时间足够找第二份工作了,所以欧美有那么多胖子,大都是领救济金不工作的懒汉。
同时欧美有非常强烈的民权意识,从国王到平民,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所有的工作也是平等的,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只要自己喜欢,就是好工作。
在这样的理念下,如果不是因为对工程师工作的兴趣,实在是没有必要去做工程师的工作,而那些最终选择从事工程师工作的,则基本上是那些从小就喜欢把玩具大卸八块的人。
反过来,那些愿意从事工程师工作的,也并不是人人都能当得了工程师的,这有一个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丛林法则是有用的。
欧美对新入职的人有比较长的试用期,少则半年,多的据说有3年的,如果工程师本身不是很过硬,就会经常陷入失业求职的循环中。几个循环下来,其中的很多人就退出工程师的行列了。
不能说他们被淘汰,实在是因为有太多的路可走。如果在工程师这条路上走得辛苦,说明自己并不适合做工程师,也就没必要委曲自己在这条路上硬走下去了。
而那些适合做工程师的人,大多数人最终会获得一份无期限和约,这是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地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