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伯乐善相千里马(3/3)
王扶道:“既然如此,贤弟可自便。但今日天晚,且歇宿一夜再走未迟。”于是吩咐府中从人,再收拾一间客房,安排王六住宿。
王六也只得从命,明日再起行。
王扶又对王六道:“为兄白日需得到官府处理公事。贤弟明日可再做客一日,待晚间为兄回来再与贤弟闲话。”
王六不胜惶恐道:“怎敢再如此?兄之盛情,愚弟已经领受了。还请兄以政事为重,容愚弟自便得了。”
王扶还欲要让王六多住一日,以表故旧族人之情,王六只是不肯。
习威见之,便笑道:“既然王六贤弟如此,太守也不必坚持。今王腾已经送到,太守心下欢喜,王六贤弟便可回乡对王腾父母报喜也。”
王扶便对王六吩咐道:“贤弟回至家乡之时,可代吾问候故乡父老。可对王腾父母相言,一切无需操心,王腾在我处,吾将视为亲生,定要将他栽培成材。”
王六叩谢道:“兄之情义,塞上村父老将没齿不忘。”再三拜谢。
次日,王六在王扶家用过早膳,就告别王扶一家启程返乡了,王扶已经吩咐家人赠送王六银钱盘缠,以谢路上奔走之劳。王六不肯受,王扶夫人便道:“此是你兄长爱护族人之谊,你如不收,恐拂你兄长之意。”王六方才收受。
王腾又感谢王六此番护送之意,送其出城外,对其叩首道:“如无叔父相送,侄儿将难以到此也。此恩侄儿当终生不敢忘。”
王六扶起王腾,对其说:“叔父见你的确与众不同,所以也尽力相帮扶。只是叔父没多大本事,就只能尽点奔走之劳罢了。见贤侄能够有此前途,叔父心中也自然高兴。贤侄以后当了大将军,还望就像今日王太守等提携你一样,提携栽培同族晚辈子侄。”
原来王六有一子名王横,现才五六岁,王六也想要其子能够出人头地,此番如此不辞辛苦前来护送王腾,也有此一层原因在。
王横后来也习武从军,投在王腾麾下,经王腾栽培,后来也成为华汉一员战将,因军功官至一郡太守,朝廷赐金封为亭侯,王六一家也得以光宗耀祖。此为后话。
王腾倒也懂事,见王六抛却买卖生意,一路如此费心相送,心中也感恩不尽。当即流泪拜谢道:“侄儿焉敢忘本?叔父今日之恩,侄儿日后当泉涌相报。”
于是王六辞别王扶一家,又步行回渔阳塞上村去了。
王六回到塞上村,对村上父老言及王扶太守仁德,塞上村人都深为敬服。见王腾如此受王扶喜欢,愿意栽培成才,又不胜钦羡。其中起先雇佣王腾那家村民,也想把其子托付给王扶栽培,对王六提起,王六听罢连忙摆手道:“平日你等皆讥笑王腾,害怕其饭量大把你家吃穷了,就把人家解雇了。今王太守可不怕王腾饭量大。话说回来,王腾那是万中无一的猛将之材,王太守才会如此相待。我等村民,子女皆平凡之辈,岂能与王腾相比呢?此事不可造次。”
众村民闻此,又自知其子女资质平凡,并非王腾一样与众不同,才打消此念。于是王腾自此后便在塞上村扬名,丰乐县十里八乡皆知道塞上村有一不凡少年。
王定夫妻二人见王腾已经到了王扶处,听说王扶十分喜爱王腾,心中才松了一口气。王定道:“我儿王腾能有练就之所,正是上天垂眷,祖宗护佑也。”于是便焚香祭拜上天,又祭祀祖宗。感谢王六相送之劳,又请其吃酒,厚加款待,出银两以相谢。
夫妻二人只有王腾一子,自王腾走后,家中略显冷清。但想到王腾日后当有前途,夫妻二人又心中感到无限宽慰。只盼岁月光阴快些度过,早些间见到王腾长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