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虽得知遇非仁主(1/2)
纵横在幽州得公孙霸提拔重用,任用为方面军大将,便一心辅佐幽州刺史,欲要平乱建功,报效国家,并报公孙霸知遇之恩。
纵横自离开邺城,始终记挂叔父王扶,诸王之乱,幸得平定。纵横又被公孙霸所赏识,任为大将,一时不能南下冀州,便致叔父王扶书信问候,王扶得知甚喜,便回书纵横道:“幽州乃你建功立业之地,既然公孙刺史如此欣赏你,便可安心在其麾下为国效力,胜过在叔父处多矣。”
纵横得书,便安心在幽州,初领大任,非同等闲,纵横又更加努力,日间训练军士阵法,夜里读兵法韬略,不敢有懈怠丝毫。
顺安10年,诸王之乱方未消停,又接连天灾,流民四起。兖州李树、青州黄亥、冀州张服等聚集流民达数十万众,四处攻城掠地,劫掠官府州县,一时中原又大乱,中原各州战后军力疲敝,无力镇压平乱。朝廷只好诏命幽州刺史公孙霸相助平叛,授其为太尉、平南大将军。
公孙霸便以麾下辽东三甲、辽东六勇以及纵横等为大将,让公孙虎留守幽州蓟城,亲自率幽州兵马十万人,分数路南下协助中原诸侯平叛。
冀州张服挟裹二十余万流民,自称为黄巾军,占据冀州武安郡,公孙霸令纵横为先锋大将,统军三万进攻张服所部,纵横不负所命,率部进攻武安,阵斩贼将数员,遂破黄巾军前部。
公孙霸率后军至,一齐进攻,大破黄巾贼众,诛杀张服,便将其降众十余万人分为三等,择其精壮五万人编入幽州军,充作军士徭役。次者四五万人,交与冀州牧王扶,剩余三万人,皆老弱伤残,公孙霸便下令坑杀之。
纵横见之大惊,急忙来至公孙霸中军大帐,奏请公孙霸不宜如此,即便不可用,也当遣回乡里。
公孙霸却笑道:“你有所不知,此等作乱之民,如果放回,下次复又反叛,还要耗费官府军马钱粮。留在军中,又是拖累,你不知养军之难。不如杀之,也好警示震慑余贼党羽。”
纵横道:“刺史如要惩罚,诛其渠首即可,如尽皆诛杀,恐于刺史有滥杀之名。”
公孙霸呵呵大笑道:“你太年轻了,如以妇人之仁,何以治天下?如不严加惩罚,何以警示后来仿效者!你且为吾平贼,无需关心这等事情。”于是不听纵横之言,令军将三万老弱伤残尽皆坑杀,收集尸体,筑成京观,以彰显战功。
纵横见之,内心寒意阵阵。见三万人被坑杀,十分悲愤,然而不敢显示在外,自此,纵横便对公孙霸有了成见,其虽然为一时豪雄,但生性残忍毒辣,斯人如此,绝非纵横心中明主也。
公孙霸平定了张服,便又令纵横领数万兵前往兖州、青州等处协助平叛,公孙彪率东路军从幽州南下入青州,月余,便平定青州、兖州两地民变引起的叛乱。
公孙霸取道青州回蓟城,将青州降贼收的精壮两万人,充当军士徭役。又要将老弱病残一万余人坑杀,青州刺史陈德力争乃止。
纵横见公孙霸具备豺狼之心,心下默然,公孙霸却嘉奖纵横道:“此番平乱,你立有大功,待回幽州之后,我必然向朝廷申奏,保你为奋威将军!”
纵横只好谢过,心中只是感到不是滋味。时青州刺史陈德之子陈功,也参与平叛,与纵横相识,二人年纪相仿,武艺皆绝伦逸群,互有惺惺相惜之意。
陈功字章武,现为青州折冲将军,名冠山东武将,在平齐王之乱、山东民变中也颇有功勋。年稍稍长于纵横,已经在山东甚有名气,为军中后辈俊杰翘楚。
纵横与章武甚为相得,章武见纵横屡次建功,又得公孙霸重用,却心怀忧虑,于是便在其班师回幽州之际,设宴为纵横送行。席间,章武问道:“吾见吾弟心中有忧虑之意,是为什么呢?”
纵横叹道:“为弟心有苦衷,兄不知也。”
章武便屏退左右,密问纵横,纵横才将心中忧虑之事相告,章武听后也慨叹数番,便对纵横道:“既然公孙刺史非吾弟明主,吾弟可前来青州,吾父仁慈爱民,爱惜人材,吾便请吾父申奏朝廷,保奏吾弟为大将。”
纵横谢道:“多谢兄美意,非弟不愿如此。只是我受公孙刺史知遇提拔之恩,尚还没有报得完全。今番若背叛而去,非吾行事之道也。大丈夫处世,当知恩必报,以信义为先。今公孙刺史虽然如此,但弟尚不能背弃也。”
章武闻言不禁赞叹纵横道:“贤弟不仅武艺绝伦,人品也是一流!堪比当年汉寿亭侯。”便不再劝。
章武又道:“贤弟武勇,冠绝当世,今天下不安,正是贤弟施展武艺之时,日后必能建功立业,拜将封侯!”
纵横道:“我之志向,在于安定天下,以报效大汉。以疆场shā • rén而取王侯之位,却非我心中所愿。但愿天下安宁,人民安居乐业,即便我这身武艺没有用武之处,也无所谓。”
章武深为赞赏纵横人品,二人依依不舍而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