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第 114 章(2/2)

刚开国的时候,皇权至高无上,铁血杀出来的皇帝握着枪/杆子自然是众人千依百顺,群臣噤若寒蝉,大气不敢出。

可是伴随着一代代深宫里养成的皇帝懒惰享受不识人间疾苦,也没有那么大的精力批改奏折,太监的陪伴和权利逐渐的上涨,文臣们的挤压,皇权越来越少,不值一提。

起码现在还不是行将就木--------整个大魏到处是揭竿而起的义军,那才是绝望。连太平盛世都有占山为王的盗匪,更别说现在这土地兼并已经非常严重的时候了,贫者无立锥之地,富者却良田一望无际。

没半个月就听到卓彦的母亲变卖东西后领着家人回了老家,又听说卓彦的正妻跟谁谁来往亲密,一开始其婆婆还破口大骂,在她心里一辈子守着寡呆在卓家都是给了天大的脸面,没想到竟然早找好了下家,其实她不知道这没嫁进他们家的时候就互诉衷情了,只是被卓彦利用权势截胡成功,这男的也是痴情,就等着不娶妻,如此有情人终成眷属真是一番佳话。

写好了信件传递出去,想着曾凡看了一定会更高兴吧,此时的京城除了他就没有一个关注卓家的,连张进学都漠不关心,人走茶凉不外乎此。

接下来的日子明面上就还是那样,但是总觉得诡异些,在这些表面上的平静下更多的是暗潮流涌,沈若鸿心底默念:不要心急,仔细看清更深层的东西才更重要。

底下特意安插的人送来消息,果然,明明早朝吵的不可开交的两府掌权人互通有无,利益互博,这说出去谁信啊。

不过这只惊讶一瞬就恢复了平常心,历史上许多看似水火不容的家族确是亲密无间的关系,更有甚者是专门扶持起来打擂台,目的自然是让皇帝和百官降低戒备,有个总是看不惯自己的政敌在朝堂上是最好的一步棋,好似现在的长明哥和自己,丞相府的嫡幼子跟自己不对付,可谓是整个朝堂都知道的秘密。

在这样繁杂的局势下,他这个兵部尚书理应该最忙的却又是最清闲的,因为皇帝定好了人拍了板只需要他盖个章即可,然后安排好物资和人等运送至边关。

一边办公一边听着外边的知了声真的是忍不住滋生烦躁,在乡村里有光着身子的小孩拿着竹竿沾知了,这外面也不缺没有品级的小吏们劳累的清除掉这些。

并不是为了吃,而是怕上司脾气不好然后把气撒在他们自己身上,这无妄之灾就是受了也没处说,单单为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找茬就够他们干不了这活儿,本身不说为了养家糊口,就说这好不容易考上秀才和举人的功名,起码也是在官府里工作而不是在大街上替人家写什么“家书”挣钱,还有举人在大街上卖字画的沈若鸿都见过不少。

虽说什么金举人银秀才也得看有没有后台、家世,也有根本不收田亩记在名下的,这样的书生才真正的让沈若鸿佩服。

不过,这炎炎夏日可真难捱啊,比冬天还要可怕,他又不是光坐在房间里不动弹的人,即便官服里面只穿着一件凉丝丝的单绸衣也是热的贴在身上,汗流浃背,再加上绸衣本身不吸汗,闻着身上都是一股搜搜的味道,也就比隔夜菜好闻那么一点点,就这更多还是香包的功劳。

下值晚上回家官靴一脱更是直接捏着鼻子,幸好靴子不透气也算是有利有弊。

不经意间还听到一个笑话,礼部的杜尚书居然有脚臭和狐臭,听说这确之凿凿,怪不得这整个白天都呆在他的办公室里。下值后辛杨来家里玩都说这出恭都专门下人提恭桶进去,里面的冰块多的直接每个人进去都是打喷嚏,说着还有点吸吸鼻子,说吓的辛夫人立刻找了大夫,灌了一碗祛风寒的药。

“不用这么夸张吧,喝一碗姜汤发发汗就好呀。”

见好友笑的捂着肚子,辛杨也觉得好笑,不过嘴上却夸着夫人。沈若鸿知道若是在现代,其实这感冒真的是一个不能再小的问题,都不能称的上是病。可是在这个时代确是能要人命,况且辛杨这个年纪也不能马虎。

沈若鸿就面带微笑的看着他嘴上谈夫人大惊小怪,眼里却都是掩饰不住的甜蜜,心里想:我想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