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明真相(1/3)

十月二十,秋日里难得烈日高照,竟是隐隐有夏天的样子,连街边小贩都不由得埋怨今年的天气,反复无常的。

扬威殿内,百官屏息不言,生怕说错话,只听得薛瑁的声音如锣声一样,清晰砸在大殿上。

“昨日的奏折里,朕看到了一篇有意思的文章,正好,查办六皇子遇刺一案的大理寺卿也在,让段爱卿替朕读一读这篇文章。”

薛瑁扫视一圈百官,目光落在段歌身上,将放在手边的折子递给何令。

何令弯腰接过折子,两手捧着奏折走下台阶,走到段歌面前,把奏折递上:“段大人,请。”

闻言段歌面上神色有些变化,伸手接过奏折,镇定道:“臣遵旨。”

分列两边的百官面上神情各异,到底是什么奏折文章能引起薛瑁注意,还要在早朝上分享与众。

段歌打开奏折,瞳孔一震,迅速稳住心神。

“臣何逡,官居户部尚书,自上任兵部尚书严令还乡遇害以来,自感有愧,夜不能寐,深知罪孽深重,不该替真正的凶手隐瞒,实属纵容凶手恶行,愿以头上乌纱还严令一个公道,指认真凶。”

堂上哗然,却不过一瞬又变得寂静无声,连呼吸都收敛几分,生怕惹怒了薛瑁。

严令平生大公无私,为官清廉,未曾做过对不起天下和百姓之事,死后却落得一个声誉半毁,清誉被害的下场。

九泉之下怕也难瞑目。

“臣何逡,有负陛下圣恩。”

何逡走到大殿中央跪下,两手交叠抬至额前,垂首道:“牧州我军惨败,兵部早已下令增援,却因虎威将军李庚行军有意拖延,误了军机,连累玄云军十万将士长眠金沙关,臣所言句句属实,皆有证据可表。”

“你胡说!”

“是非公道自有陛下断定,李将军可敢与我对峙。”

何逡盯着李庚,眼神平静,分毫不让,逼得李庚说不出话来,年逾六十的人,站在那里,竟是有些颤巍巍。

扫一眼不敢讨论的众人,薛瑁往后靠去,一抬手道:“朕只看证据。”

“请陛下准许,臣立即将人证带上。”

“高飞。”

“是。”

高飞从薛瑁身边走下,看一眼何逡,点点头。

两人走出大殿,还在大殿里的众人面面相觑,生怕下一刻被指证的人成了自己,各有心思。

“啊,朕忘了问,六皇子一事,可有定论?”

“杀手已经招出幕后主使,是——”段歌抬头看着薛瑁,犹豫了一下道:“是江州提督暗中布局,目的是搅乱朝堂稳定。”

“认罪了吗?”

“已认罪画押,目前收押在大理寺,待一切文书交接后,将交由刑部看押,等候行刑。”段歌话音刚落,何逡和高飞已经领着一个人从外走来。

退回原位时,段歌瞥见走来的人,垂下眼遮去眼底闪过的惊讶。

怎么会是他?

殿内惊讶的不止段歌一个,因为认识乔桓的不止他。

薛瑁挑了一下眉,盯着跪在殿中的人:“朕记得,你是永安侯府老六身边的随从,后殷珩战死金沙关,战败消息传回后,你随李庚父子前往牧州,后一直跟在李庚身边?”

“回陛下,草民的确曾是永安侯府六公子身边的随从。”

“那这回你替何逡做人证,要指认的是谁?”

“虎威将军李庚及其子李允。”乔桓声音明晰,面不改色从怀中抽出一份染血的信:“信上有兵部尚书严令的加紧军情,还有抵达青州的日子连同青州刺史的文书,可证李庚父子在路上有意耽搁行军速度,拦截牧州军情。”

何令快步走下白玉台,接过信件走到薛瑁身边,将信件呈给薛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