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第 25 章(3/4)
里面也有很多洋人文化传入国内引起的改变,比如论做体操的好处,听闻某种水果于身体有所益处,听多了西洋乐能令人心情愉悦,北平女中举行篮球赛应当效仿……
千奇百怪,各具趣味。这里头展现的应当是受过教育,走在进步前线的青年学生们,他们的生活。
徐若若只觉有趣,却不知宋均之说这里头有脊背挺直的人是什么意思。
如果说是渝民报的话,徐若若大概能理解个十成十。
比起新青报渝民则更偏向于民生国事。有和西方诸国的交涉,也有与他国土地交壤的士兵们是如何守卫边地的。
渝民报的文章,章章都是笔锋锐利,简短有力。叫人看了,一眼就能感受到那些为了家国游走的人是如何艰难,列强民主的表象之下,是怎样的虎视眈眈。
叫偏安一隅,从未感受过外界风雨的徐若若都有些改变。
她走在路上,会注意到路边的流民,会猜测他们是因为北边的战事逃难过来的,还是因为旱涝逃荒。
经过募捐箱的时候,则会在脑海中浮现在渝民报里看到的满面疲倦,啃着不知是何物的将士们的脸,还有他们露出脚趾的布鞋。然后徐若若开始默默从荷包里掏出自己的零用钱,塞进募捐箱。
徐若若的喜乐,好像同过去发生了一些改变,可是真较起来,又好像没有。
不过,真正能说较以往有了改变的事情,也是有一件的。
徐若若之前看了新青报,觉得里面的文章并没有什么被既定的基调。不拘是深刻立意,暗有所值,还是写些学生间兴起的事情,都能被登载于上。
整个报纸都体现出自由、新奇的意味。
徐若若看了之后,心里除了觉得有趣,还暗暗生出了动笔写文章投稿的念头。
因为光看报纸,除了是白话文,似乎也难看出它有什么择文的标准,倒叫徐若若也生出了心思。
想要动笔写文章,首要的就是取一个笔名。
徐若若思来想去,太繁复的不好,写的可是新青报,取得像个老学究也太不应景了吧。她家在明宣坊,难道要取个明宣主人这样的名字吗,未免太老气了。
困扰了徐若若好久,还是她娘亲见她这几日总是心不在焉,连饭都不好好吃,一怒之下喊了她全名,才叫徐若若得出灵感。
她姓徐,分开则是双人余,故而取笔名余二,也暗合她家中排行。简单好记,再合适不过了。
当初为了笔名困扰了许久,但是轮到写文章的时候,徐若若却是思维敏捷,下笔顺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