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第 25 章(4/4)

她自小就待在茶楼里,听说书先生讲各种奇闻轶事,长大些又爱看那些别有趣味的画本子,心思灵泛的紧。

写下故事,简直是信手拈来。刚一开始,她也没想写个多长的故事,就是随手写了个短篇俗事。

乡间有一李姓老妇人,人称李婆婆,酷爱苛待儿媳,磨死了三任儿媳,在乡间恶名远扬。有一日,李婆婆和另一户新搬来的村妇聊起了怎样整治儿媳,将折磨新妇的法子教了个十成十。

那村妇学了去,便日日用来整治儿媳,叫她家新妇有苦说不出,渐渐消瘦。直至被磋磨致死,娘家人差人验尸,才知道死时腹中已有一子。

村妇当即后悔不已,怨怪那李婆婆教她阴损的法子。一来二去,两人在灵堂之下打闹起来,撞翻了新妇的遗体,竟叫李婆婆发现新妇身上的胎记。

原来那被磋磨致死的新妇,是李婆婆年轻时被她婆母有意丢弃的亲生女儿。

李婆婆其实也是个可怜人,丈夫早死,李婆婆的婆母对她也极为恶毒,为了家里能省些口粮,趁着李婆婆下地干活的时候,偷偷把李婆婆三岁的闺女扔到了热闹的街口。

自那以后,李婆婆就变了性情,熬到儿子娶妻,也学着当初的婆婆,用尽法子磋磨儿媳,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谁能想到,最后竟然害了自己的女儿。

李婆婆经过灵堂一闹,得知真相的她回去人就不清楚了,整天口中不知道在喃喃什么。而有之前三任儿媳的死,李婆婆的儿子对李婆婆也早生了嫌隙,放任李婆婆不管。

最终,不知道是在哪一日,村里的人在死掉的新妇坟头发现了李婆婆,她手里抱着拨浪鼓,身体僵直腐臭,已经死去多时了。

徐若若写的时候一气呵成,但是等到投稿的时候就有些沉不住气了。反复看了好几遍,生怕写错了字,又拿去找徐芷兰帮着看了,得了徐芷兰的夸奖,可是心中仍是觉得不满意。

想起是宋均之给她推的新青报,料想宋均之应该能给意见,又去寻了宋均之。

和满口夸赞的徐芷兰不同,宋均之先是赞扬了徐若若的故事整体想法不错,又对着徐若若文中的几处地方,挑了错处。

还有些地方描写不够简练,言语过于晦涩难懂。圈了几处地方,提了意见。

徐若若听了不但没觉得不高兴,反倒因为宋均之句句属实,点评到位,让徐若若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拿着文章兴冲冲的开始修改。

一连改了三次,才算是满意。

宋均之看着小姑娘专心致志,一脸认真的模样,眼里不禁泛起笑意。

虽然因为刚写文章,整体有些粗糙,但是哪怕是宋均之,其实也觉得徐若若写的很有灵气。只需要稍作雕琢,就足够了。

徐若若最后将成品认真的誊抄了一遍,一个涂痕都没有。然后边塞进信封,寄向新青报。接下来的每日,都在焦急等待,想要收到新青报的回信,又怕是对方寄回来的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