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番外1(1/2)

一道圣旨颁下。

皇太子与卫国公府嫡次女姜氏的婚事落定。

消息一出,满洛阳城众议沸腾。

大约不知晓内情者,没想到这一直悬空的太子妃之位,会落到卫国公府这位横空出世的嫡次女身上,不过公府嫡女出身高贵,嫁入东宫也是配得起的。

阿谣和裴承翊的婚期定在八月初三。

圣旨颁布的那日是七月三十。

太子妃是上了皇家玉牒的超品皇妃,太子正妻。自古太子娶正妃便是国事,大约自大燕开国以来,从来没有哪一位太子妃的婚期定的这样赶。

不过此时是特殊时期,大燕内忧外患,大军西征的日子就在八月初五,一切都显得那么紧锣密鼓。

阿谣的婚事也紧锣密鼓地准备着。

不管是皇宫、东宫还是卫国公府,这三日都是上上下下忙的脚不沾地。

毕竟,就算是寻常人家,男女婚姻也要走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按照规矩将六礼走完,少说也要用上小半年。

不说别人,就是两月前桓王与林氏女定下婚约,到现在也未走完六礼将桓王妃娶进门。

可是现下是特殊时期,太子后定了亲,倒要先成了。

这几个月要办的事情全压在三日里办,纵然婚姻双方都是天潢贵胄、勋贵高门,人手多得是,也实在有些忙。

不过,所有人都很忙。

阿谣这个新嫁娘倒是没有那么忙的脚不沾地。

反倒是坐在胡氏屋子里,看着胡氏坐在案前,一手拿着笔,另一手拿着算盘,桌上还摆着无数地契、账册,从早上起来忙到中午连头也没抬过。阿谣也不敢打扰她娘给她盘点嫁妆,只是站起身轻手轻脚地出了门,过了一会儿才端着一个托盘回来。

她将托盘上的一碟单笼金ru酥和一盏清茶放到胡氏手边,然后才轻声说:

“娘,这都已经一早上了,您歇会吧?”

她看着案上繁琐的账册,连她这个做生意的看着都觉得头疼,难为她娘一看就是大半天。

闻言,胡氏连眼都没抬,径直开口:

“二姐儿你若是没事就去瞧瞧绣娘绣嫁衣的进度,或者寻你二嫂嫂待一会儿,娘没空陪你玩,啊。”

瞧着说话的语气,竟像是哄几岁孩童似的。

阿谣突然有些怅然,她这小半生和她娘在一起的日子太短太短,七岁以前的记忆她全都丧失,有记忆的相处的日子,竟然只有回家以来这短短数月。

可是现下她眼见着又要嫁人了。

阿谣默了默,待到将鼻尖那点酸涩憋回去以后,这才走到胡氏的身后,小手轻轻搭在胡氏肩上,说道:

“那谣儿帮娘捏捏。”

她颇为精于此道,简单几下,就让人有种疲乏顿空的感觉。

胡氏突然停下手中的活计。

“二姐儿。”

“娘。”

阿谣看着胡氏倏然回过头,略显关心,

“怎么了?”

“真想好要嫁去东宫了?”

原来她娘还在担心这个问题。阿谣咬了咬下唇,定定道:

“想好了。娘放心吧,这回真的是自愿的。”

这话还是不能打消胡氏的忧心。毕竟从前那些事情太子做的委实是不着调了些,做父母的都希望儿女平平顺顺,安安稳稳的。

“可是,唉,娘还是有些不放心。不仅是担心你与太子相处,更是担心……谣儿啊,你嫁的不是寻常人家,宫里规矩森严,事事都要更弯弯绕绕些,这里面的门道多着呢。这婚事来的太突然,娘也来不及与你细说。”

阿谣看出胡氏是真的非常非常担心,甚至这种担心已经开始转换为慌张。阿谣连忙开口安抚:

“那娘就大婚之后再教我,总归宫里的规矩是多,却也不急于这一时半刻的。”

她说完,见到胡氏刚想反驳,忙又手上加了力道,给对方捏着肩膀,解释道:

“娘是不是忘了,从卫国公府到东宫,来回统共也用不了两盏茶的功夫,娘想见我,时时都可以见到的。”

“那谣儿一定记得,要时常回家来看看。”

“好。”

现下竟然反了过来,成了阿谣在哄着胡氏,

“娘歇歇,先将这点心吃了垫垫。”

……

母女两个正说着话,倏然,房门被人从外面敲响。

传来宋嬷嬷的声音——

“夫人,二姑娘,内务府来人了,太子爷下聘了。”

今日是八月初一,距离迎亲还有两日,按照这个速度,这个时候下聘礼倒也合适。屋子里的母女二人对视一眼,胡氏便开了口:

“在哪呢?”

“正在前头正厅等着呢。老爷和两位公子都已经过去了,就等着夫人和二姑娘。”

“嗯,这就来。”

很快就到了正厅。

果然如宋嬷嬷所说,正厅中,卫国公姜叙,大公子姜诏,二公子姜谈,二少奶奶赵渺渺,都已经坐在正厅各自的位子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