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人在江湖飘,难免被树典型(3/4)
说到这儿,袁鸿铭终于顿了一下,压低了音量:“老秦,咱自己人,实话实说,莫非这顾辙上面有人?”
秦科长一甩手:“有什么人,我们就是惜才,公事公办——这么说吧,小袁,你不是不知道,我们基教处,从陈副处长往下那条线。哪个没为去年的‘不允许单一学校考生垄断省队选送国家队名额’这项改革承担压力?
陈处问心无愧,他也是为国抡才、希望野无遗贤,唤醒更多教育落后地区考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别被杀怕了。但是,任何改革最后关键是看疗效。
去年被这个改革扶上来的几个直接受益者,都不争气呐。四大竞赛,三科都用到了这条改革、选送国家集训队的三个人,没一个过冬令营的,也没别的任何成果拿得出手。
陈处也难呐,他需要树典型,找几个‘看到改革的激励之后,燃起了拼搏竞赛的希望、快速进步出显著成果’的典型。镇洋中学的张铭指望不上,这个顾辙也可以嘛,多励志啊。”
袁鸿铭听完之后,才意识到对方确实不是为了私人关系,纯粹是改革前后的新旧优劣之争。
这事儿按说跟他没关系,但里面人情错综复杂,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结个善缘也不是坏事。只可惜,他也没权限直接操作。
好在,秦科长似是看出了他的难处,来的路上早就想好了一点,提醒道:“小袁,你也别着急,这事儿不会让你一个人推的,其他竺院这边,你能过,小柳就能过。
再说了,我是特地打听过的,这个邱成桐奖学金,要拿也有附加条件的吧,虽然每年都在调整,但听说之前因为留学生归国率太低,你们校方也有压力,
今年不是在考虑附加‘拿了邱成桐奖学金的学生,如果将来被公派交流,完成学业后也必须归国服务至少六年’。
我记得这个条款草案,是学的之前港大、南洋理工赞助学生的先例吧,无非他们是要求为赞助的外国公司服务六年,而我们是要求归国服务六年。”
袁鸿铭听后,眼珠子一转,解释道:“这个还没定呢,主要是上面也担心,如果这么定,邱成桐奖学金的声望会下跌。
万一最有前途的那些学生,都不愿意接受、宁可不要奖学金也要保留留学后毫无法律瑕疵地为外国服务的自由。那我们到时候岂不是只能把奖学金发给次优秀的学生?那奖学金的档次就跌份了。”
秦科长听到这儿,立刻抬手制止了袁鸿铭继续说,然后握拳击掌、两手一摊:
“这不就结了!你们可以想办法试点嘛。这顾辙,我看真要是给他邱成桐奖学金,也不是完全说不过去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