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王阳明开悟(2/4)

敕建,就是遵照皇帝的命令修建,与现在的总统令主席令差不多的意思。大唐帝国是公元618年建国的,但没过十年,在公元628年,唐太宗李世民发布“皇帝令”,敕建龙兴讲寺。

“再往前,应该就是龙兴讲寺的主体了吧?”阚雪问道。

“是的。龙兴讲寺的主体建筑就在前面。继续走吧。”

走过天王殿,便是一块草坪。往前走不多远,就见“旙盖云丛”的字样跃然眼前。

这便是韦陀殿,当地人也称之为“二山门”。

走到这里,阚雪回过头来问道:“向前,你说,当年那位文治武功叱咤风云的大唐明主,为何会敕建这样一个寺庙?而且,在如此偏僻的小山村里,当时李世民都才刚刚站稳脚跟吧,这么偏远地方的事,他也有时间管?”

“既然你都说了,他是明主。明主就要有明主的范,这里虽然偏远,但还是他的率土之滨嘛!至于缘由,有些传言说,这是缘自少林一十三金棍救秦王,我想这估计是杜撰的。如果真是出于感恩,那也就太小看李世民了。”

“那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你就别绕弯子了,直接说重点。想急死本姑娘!”

“从历史上来说,这一带被称之为南蛮之地,也叫五溪蛮,中央政权很难管理:公元16年,五溪首领田强起兵抗击王莽;公元47年,五溪这地方一个向姓首领起事,折了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两位大将:武威将军刘尚、伏波将军马援。当然,他们战死的原因很多不是因为战役,而且死在了南方丛林的瘴气,这里面有很多原因。

公元151年,土著人詹山举事,桓帝刘志派窦应明征剿……

如此的事情,很多很多。

总得来说,中央政权管理这一片是,屡剿屡犯,屡败屡战。

历代王朝对五溪蛮政治上的失败,使唐太宗李世民深深觉得应该推行文治,以文化之。像这里的很多地名就体现了这个特色,比如说,溆化,新化等这样的地名中为何都含有化字,就是出于这个目的体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