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王阳明开悟(4/4)
“我也认为,现在做文化旅游,讲好故事是最核心的。硬件需要,软件更需要,龙兴讲寺有一个讲字,但故事一直没讲好,甚至还没讲清楚。讲字的文章没做好,怎么发展旅游?雪儿,这龙兴讲寺跟王阳明也有一段故事呢。”
“是嘛,那说道说道。”
“当时这龙兴讲寺有一位很有名望的主持叫惠休,可能颇为精通佛法。人们也许不记得他了,可他有一位叫王阳明的朋友,大家都比较熟知。他们之所以能成为朋友,估计是在学问研究上比较谈得来,志同道合吧。公元1508年,王阳明贬为龙场驿丞,途经辰州时慕名造访龙兴讲寺,跟这位叫惠休的大师交流了一段时间。
临走前,王阳明情绪还没有完全回转过来,一个京官到如此偏远的地方任职,换谁都一时间难以想开,主持惠休安慰王阳明:你知道为什么龙兴讲寺的大门不在同一条轴线上吗?
王阳明摇头表示不知。惠休说,这便是佛的精髓,倚山就势,顺其自然。
阳明先生会意地点了点头,欣然去龙场赴任。
现在,人们常说的王阳明龙场大悟,可能与他在这龙兴讲寺所悟也有不少联系。于是,阳明心学就此开始慢慢展现在世人面前。
公元1510,王阳明去卢陵赴任知县,途经辰州时,再次来到龙兴讲寺,只是遗憾的是,那一次他没见到惠林大师,那位精通佛法的主持在一年前就仙逝了。
访友不成,友人也已经不在人世,可能知音难求,失落之余,王阳明怅然写下:
杖藜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问惠休。
云起峰间沉阁影,林疏地底见江流。
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春闲自满洲。
好景同游不同赏,篇诗还为故人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