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火炮和准备北伐(三更合一,六十四万营养液)(4/5)
南方已经扫荡得差不多,虽说没有完全平定,但能给朱元璋造成麻烦的势力已经没有了。
他努力伪装着平静,竖起耳朵听众人讨论,然后从这些人的口中听到一个频率非常高的名字——陈标。
朱元璋这心血来潮,确实挺让人震惊的。在除夕放假的时候,朱元璋还说再看看情况呢。
不过这次朱元璋没有乌鸦嘴。
但陈标不能不去。
张昶得到了重要军事情报也递不出去。而他们能利用张昶对北方的了解,选定攻打大都的路线。
朱元璋认为,百姓过得不好,就证明这个王朝腐朽了,该被取代了。民心即天意。
此诏书由宋濂经手,文采飞扬,但百姓们听了后都没什么反应。
朱元璋脸一黑。标儿,你这个要求真的太不高了,估计就和日月星辰肩并肩吧。
如果陈标能参与北伐并且立下大功劳,陈标的太子之位就能稳固到哪怕自己突然发疯,陈标也能成为第二个“唐太宗”。
李善长的位置正好和张昶相对,他将张昶的神色收入眼中,目光越来越冰冷,就像是在看死人。
有了之前国瑞炮和小国瑞炮的经验,工匠们又做了一款技术差不多,但威力减小了不少的“小炮”。
只要提前半日时间将重炮扛到战场上,用混凝土“焊”住,就能参与攻城。移动的时候,只要敲碎混凝土就行。
当陈标注意力足够集中的时候,他能“看”到远处的东西。这一点朱元璋当然知道。
朱元璋皱眉:“主公肯定会让工匠随行。”
最终,马秀英抱住陈标,将脸埋在陈标的发顶,呜咽痛哭。
主公这句话就是告诉张昶,他可以去死了吧?
朱元璋失笑。他拍了拍陈标的肩膀,道:“放心,不会让你为难。”
那时候自己不理解娘亲,心里甚至有些埋怨。现在自己长大了,却做出了和娘亲一样的事。
陈标知道胡克定律,但现在只给大炮做缓冲,用不上胡克定律,只需要将钢铁浇筑臣螺旋形,作为缓冲部件即可。
他在短短不到半年时间内,就凭借着惊人的才华和毅力成为了朱元璋麾下重臣,能参与这次军事会议。
他点了点头,道:“如果人手不够,你向主公多申请些。”
这次赶在除夕夜发明出来,不是天意是什么?
只有他最懂得这些火炮有多危险,懂得必须执行安全规章制度。而也只有他的声望和名声能压得住前线的将士,让他们不怕麻烦,严格按照规定来。
朱元璋给工匠们放了半月的假,一直放到正月十六过完元宵节再回来。
于是朱元璋在正月初二拍板决定,二月收拢所有兵线,三月北伐!
张昶心中骇然无比,惶惶不安。
陈标道:“而且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只有我会计算射程,能精密操作大炮。而且那种可以超远距离射击的火铳,恐怕也只有我能用。”
陈标让人研究的车床精度更高,且试图用上蒸汽机替代人力。若靠人力,加工金属零件的时候就很困难,需要多人协同,大大增加了成本。
朱元璋急得眼泪都出来了:“哪有那么严重?我……我会和主公说,严格按照你写的安全规章执行,我让你徒弟燕乾去监督好不好?燕乾不够,我把廖永安也叫去。他声望总够!廖永安身体不适合打仗,管个炮弹总没问题!”
经朱元璋提议之后,陈标在车床技术发展之前,将技术攻坚从火铳改到了火炮,居然在除夕夜传来了好消息。
恍若隔世。
张昶并不知道自己看不起的这群人已经看穿了自己,他积极参与北伐的讨论中,仿佛对大元恨之入骨,要亲手斩落大元皇帝的脑袋似的,演得逼真极了。
这个重炮,如果陈标没有先把混凝土拿出来,就完全没法用。因为它在使用的时候,得用混凝土把后面“焊”住。否则大炮一响,它就会以炮口为,往后做高速运动。
炮弹砸敌人,炮身砸自己,干脆改名叫同归于尽炮吧。
这个时代的人都信天命。他们都知道工匠们在陈标的带领下一直在研究新式火器,一直进展缓慢。
朱元璋道:“可以让主公颁布招贤令,招揽你所说的数学人才。宋时有许多官宦都在钻研算术,这一百年总不会所有人都不肯研究了。”
陈标摇头:“没有一个管理的人,工匠们把大炮运到前线,炮弹先把我们的人炸死几个。”
不过朱元璋可不会揭穿陈标的前后不一致。难得儿子崇拜自己一次,他怎么也要办妥当了。
陈标装出星星眼,双手合十:“爹,我相信你!爹你只要承诺的事,就一定能办到!”
只用在攻城上,那么这提前半日的时间,军队等得起。
但怎么第一次参加军事会议就是北伐?而且时间还这么赶!
直到胡克定律发明后,“弹簧”才作为机械中的零件出现。
陈标不知道自己前世的历史中朱元璋的北伐诏书中写了什么,但现在这诏书挺符合他的心意。
张昶心思浮动的时候,朱元璋和他的心腹们一边讨论,一边都在偷偷打量他。
陈标叹气:“好吧,希望老天爷能给我天降一个数学家。我可不想最后变成没人做理论研究,我去顶上。”
大炮精准度不行的最主要原因是后坐力,每次大炮发射都必须复原。所以现在的大炮都是闭着眼睛往前砸,不追求落点。
朱元璋深呼吸了几下,缓缓拍了拍马秀英的手背,下定了决心:“去就去吧。我们陈家的男儿,不惧怕上战场。”
陈标眼睛“噌”的一亮:“对啊!咱们的船上安装了火炮,出海就完全不怕危险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