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胎息大法(1/5)

中条山比邻塞外,多有异族商客往来贩卖特产。宋翊到山下县城内,买了牛油蜡烛,面饼肉脯,回到山中。行路之时格外小心,暗开轮穴洞察四周,生怕有人尾随。

宋翊在县城内匆匆吃了羊肉汤饼也未敢饮酒,回到石室之中,燃起蜡烛仔细研读胎息大法。

胎息大法——胎者胎其神,息者息其气,是为胎息者也。口鼻仅为呼吸之门户,丹田为气之本源。

得胎息者,能不以口鼻嘘吸,如在胞胎之中。不动不摇,不忧不惧,不思不想,如婴孩之处母腹中。

神气归根而止念,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

心住息而返归本源意喻为胎,是心不动念,无来无去,心定神凝之境。

心不动则气微、动而无感知,故继之以不出不入,自然常住,非气停出入,心息尽定。

这段文字的字面意思是说,胎息并非单纯的闭住口鼻强行停止呼吸,而是像婴儿在母胎中一样,摒除杂念不思、不想、心念不动,自然而然的忘却呼吸进入胎息状态。

而下面一段文字,却是对胎息之法的分析与详细讲解,提出了“止念”和“食气”两个问题。

“止念”,了断想入非非,坐忘入得胎息。返还本源,摒弃后天欲念,达到无欲、无念,断绝七情六欲,阴气自不得入体。庄子曰:“至人之息以踵,凡人之息以喉”。踵者,根也。绝非妄自闭住口鼻止吸也。

“食气”,胎息者需习闭气而吞之,习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大定者食气辟谷也。

其意便是进入胎息状态,首先要摒弃所有的后天欲念,而后便不再吃喝、呼吸,学会以自身体内气息为食,以自身津液为水。

之后,吕祖又用一段文字进一步论述了其中法门:“胎从伏气中结,脐下三寸为气海,亦为下丹田,亦为玄牝。

世人多以口鼻为玄牝,非也。口鼻即玄牝出入之门。盖玄者水也,牝,土母也。世人以阴阳气相感,结于水母,三月胎结,十月形体具而生人。

修道者,常伏其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结,乃自生身,即为内丹,不死之道也。

在胎为婴,初生曰孩。婴儿在腹中,口含泥土,喘息不通,以脐咽气,养育形兆,故得成全,则知脐为命门。

上古之时,并无经脉穴位之说,修炼之仕皆以脐为口吸入元阳,在丹田中宛转悠扬,聚而不散,与内脏之气交结。

初学之人,须想其气,出从脐出,入从脐灭,调得极细。然后,不用口鼻,但以脐呼吸,如在胞胎中,故曰胎息。

初闭气一口,以脐呼吸,数之至八十一或一百二十,乃以口吐气出之,当令极细,以鸿毛着于口鼻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度。渐习转增数之,久可至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